高述兵:贫困村的“领路人”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6-05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徐麟

  自2014年当选芦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高述兵从建强班子、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将一个省级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旧貌换新颜逆袭变先进,一跃发展成省级生态村。2023年他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筑牢战斗堡垒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把管党治党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2020年以来,他团结带领芦花村党支部以创建美丽乡村市级示范点为契机,创新“一建、三强、六变”工作模式:一建即坚持党建引领一条主线,三强即强组织、强产业、强治理,六变即服务变优、生活变好、底蕴变足、乡风变淳、乡村变美、产业变强,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局面。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党建工作延伸到村民小组,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圆桌议事制度,成立“稻田乡音”村民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红领”先锋志愿服务队、乡贤理事会,凝聚农村社会能人回乡创业,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

  特别是,他们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试点村湾带动全村湾组建设,多次迎接省级、市级检查,成为华容镇全域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打造以刘窝湾1组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对湾组进行全面治理优化;投资400余万元,将童垱湾3组打造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让群众生活顺心;扎实开展“美丽庭院”“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人居环境切实改善、乡村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振兴成果人人共享。

  如今,芦花村一幅幅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文化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群众变“你和我”为“我们”、变“要我做”为“一起做”,构建了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壮大集体经济

  在芦花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奋进道路上,高述兵面对基层复杂的工作任务,他勇挑重担、锐意改革。

  化解彭北湖退租问题时,他每天上门给租户讲政策、做工作。在成功收回彭北湖经营权后,争取上级资金200余万元进行400亩扩面改造,建成集垂钓娱乐、农家餐饮住宿、蔬菜瓜果采摘于一体的农村休闲示范区,带动50人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至30万元;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和高芦花、高大湾环湾路扩建工作中,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讲“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以诚心、耐心、真心感动村民,大家纷纷主动拆除违建、让出土地,并表示为全村发展大局考虑不要任何补偿,开创了华容镇“四好农村路”建设零补偿模式的先例,为集体经济放开手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好扶贫专项资金,成立高望合作社,发挥现有资源,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吸纳脱贫户参与经营和生产,形成“主体+合作社+扶贫户”的产业组合模式;引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叶胜强团队,将村内15年前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改建为芦花村肉羊-牧草综合种养殖基地,动员引导农民把土地入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年产值1276万元,带动就业50人,人均年收入6万元,撂荒整治面积800亩,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讲好芦花故事

  他注重挖掘各村湾特色,打造“一湾一品”的村品牌。

  维护遗址特有的历史风貌,对新四军南下渡江遗址进行整体修缮,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组织27名“稻田乡音”村民理事会成员“决策共谋”,通过翻族谱、查资料、访谈名人事迹,共挖掘悉尼奥运会混双冠军高崚、“高家三姐弟”等本地名人50多位,通过修建名人墙、悬挂家风家训展示牌,倡导“党员好家风、群众好民风、乡村树新风”。

  在童垱湾内建设民俗馆,通过展览和相关的活动传播耕读文化,让老者有所忆、幼者有所悟;从群众需求出发,探索“1+5”志愿服务体系,即以“一明社工”为示范,以“红领”先锋、红袖、红领巾、微尘、张富清5支志愿服务队为抓手,引导全村各类队伍、社团遍地开花,大大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就是高述兵,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扎根农村,脚踏实地,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烙在心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奉献践行初心,用实干书写梦想,带领芦花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