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打鱼船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8-11-05 语音:播放
一片翠绿的树林中,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楼房掩映其间,顺着坡势而建,高低有序,疏密相间。房前屋后种了很多橘子树,果实压弯了绿色的树枝,摇曳的桂花树散发出阵阵清香。田地里,油菜等过冬作物长得很旺盛,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人叹为观止。
  10月26日,罗湖村86岁的胡幼端老人坐在自家开的商店里,惬意地喝着茶,一边守店,一边看电视。看着店里几个年轻人在玩手机,胡爹爹感叹:“现在的日子真好,有吃有穿还有玩。我们年轻时‘做业’,不晓得几辛苦。”
  胡爹爹所说的“做业”是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做渔业”,在长江捕鱼。
  罗湖村北靠长江,南滨碛矶湖。历史上,为了糊口,大多数村民便以打鱼为生,一般渔户均有渔船和渔网等捕鱼工具。村民捕鱼以撒网为主,没有捕鱼工具的,就当船工,帮人家驾船,种田的家庭不多。
  胡爹爹是“做业”的好手。13岁开始捕鱼,14岁起在江上摇船。上世纪50年代,生产队成立了专业捕捞队,在江上驾船搞运输和捕鱼。胡爹爹回忆说,他年轻时是捕捞队的骨干。那时村里有两个捕捞队,每队七八条船,都是小木划子。每天几十人,五更起床捕鱼,一人摇船,一人撒网,一条船一天能捕一百多斤鱼,最少时也有十几斤。天亮时上岸卖鱼。
  “捕鱼有季节性。”胡爹爹说,每年秋收后开始下江捕鱼,做到第二年4月份开始搞春耕生产。那时,鱼的品种很多,有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乌鱼、武昌鱼等。江豚也很多,成群冒出江面戏水,特别壮观。
  后来,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大量水面被改为农田,全村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油料等作物。1974年,专业捕捞队解散,但还是有村民个人去长江捕鱼。
  “现在长江里的鱼逐渐多起来了,这得益于增殖放流措施,国家每年向长江投放大量的鱼苗,恢复鱼类种群。而且,为保护长江生态实行“休渔期”,即使可以捕鱼的季节管理也很严,捕鱼要办证,偷捕要判刑。”胡爹爹笑着说,现在村民自觉地放弃了长江捕鱼,年轻人都外出或在家门口打工,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熊孝平、盛鑫睿、吕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