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半山坡,刘兴平凝视着湖面的几只野鸭,慢条斯理地讲述起自己与这片湖的故事。
湖,叫朱家湖,在燕矶镇路牌村,面积不大,与长江一港相连。这是刘兴平儿时最爱的地方,在湖边放牛,在湖里抓鱼,童年的每段记忆都留有湖的痕迹。

治理后的朱家湖景色宜人
五年前,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刘兴平,作出一个让旁人不解的决定——抛下城里的事业,回到路牌村,回到朱家湖畔。
“朱家湖受伤了,它需要我,就像我需要它一样。”刘兴平的话里,饱含着对湖的深情。那时朱家湖的水不再清亮,湖底淤泥沉积,浅水处长出了野草。
2013年,刘兴平拿出辛苦攒下的积蓄,流转了当地百余亩土地和水面,想把这里复原成自己记忆中的样子。但很快,他的一腔热血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路牌村坚持清理长江沿线垃圾
“我出钱给湖清淤,可下面清,上面一个养殖场在往里面排。而且,清出的淤泥如何处理,村民们意见难统一。”这些分歧,让刘兴平意识到保护朱家湖,不单单是清理淤泥这么简单。
“首先要改变大家对环境的认识。有了生态环保意识,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生态环保的系统,对一块地、一片湖、一条江的保护才能长远有效。”刘兴平说,“这件事不是一两个人能做成的,功成不必在我。”
刘兴平登门拜访朱家湖边养殖场的老板,跟他讲环保理念。“一开始对方很反感,但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朋友。因为这个养殖场临近长江,各级各部门也上门做工作,他比较配合,就关停了场子。”朱家湖最大的威胁解除,刘兴平舒了一口气。
乡村的岁月静谧而缓慢,守着这片湖,刘兴平的心慢慢地静下来。他开始更多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路牌生态园红菜薹长势良好
“以前,我总以为‘人定胜天’是指人有无穷的力量,能够战胜自然。但慢慢地我觉得,应该是人的心要安定下来,行为要符合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我们要礼遇自然、顺应自然。”刘兴平将自己的“自然之道”一一实现。他养鱼不投肥,种菜不打药,田地、果林里的杂草全部靠人工拔除……
“这些农药用到地里,一部分残留在蔬菜水果上,被我们吃进肚子里,一部分被雨水冲进了湖里,湖与江相通,最终还是进入我们身体。”在刘兴平看来,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作用于人类自身。
他请村民来种地、拔草,向大家推广他的“自然之道”,渐渐,人们开始理解他了。
4组村民刘智慧今年种了5亩莲子,准备以后做观光农业。“5亩莲子面积不大,单靠卖莲子可能赚不了什么钱,但我们这里环境现在慢慢变好了,可以发展采摘游,利润空间就很大了。环境是最大的财富,生态好了,才有资本谈发展。”他笑着说,这些都是从老刘那里学来的。
文/记者 郑博 见习记者 蒋康康 图/记者 闵佳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