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芸、李伟鹏、张艳在驻地。
2月7日凌晨6:15,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抵达鄂州,这是第一支驰援鄂州的北京援军。经过4天的紧张培训、防护物资准备、流程调整和确认,11日,他们正式进驻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ICU病房。
病房里的9张病床,是战“疫”的最前沿阵地。这里,与外隔绝,却是与疫魔较量的最后防线;这里,静寂无声,却有白衣战士与患者之间心灵交流的电波。
与其他驰援鄂州的北大医疗队医护人员不同,张艳、李伟鹏、孙芸是荆楚子弟兵,且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说,驰援家乡,义不容辞。
张艳:就想回家乡搭把手
张艳是北大国际医院感染科主管护师,一位有着10多年党龄的军嫂。2月11日,医疗队接防,8:00,张艳作为第一组护理人员进入阵地,“尽管经过了培训,我本身也是传染科护师,刚开始还是有些压力,这里毕竟是重症病房。”
张艳的老家在武汉黄陂,离鄂州一个小时的车程。在北大国际医院,她大年初一就已战斗在防疫一线,筛查发热病人。也正是那天,张艳对护士长说,如有支援武汉的计划,我要报名。尽管都是一线,但家乡的医护人手紧张,也特别辛苦,就想给他们搭把手。
2月6日,张艳接到电话通知,当天出发前往鄂州。
临走前,面对儿子的担心,张艳说:“放心吧,儿子,妈妈身体挺棒,平时的马拉松不是白跑的。”
出发那天,北京下起了雪。张艳没有让家人送行。因为,张艳害怕离别的场面。
进驻ICU病房的第一天,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保洁,张艳和同伴成了全能护理。一个班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张艳赶紧给家人报平安。
妈妈跟张艳视频时说,离这么近,任务完成,一定回家休息,妈妈煨汤你喝,好好补补身体。“嘴上答应着,其实,我心里明白,肯定不能回家看妈妈。解除隔离,我才能见想见的人。”张艳说。
李伟鹏:瞒着媳妇报了名
李伟鹏是北大国际医院骨科专科护士,老家在宜昌长阳。除夕那天,他给护士长发了一条消息,医院如支援湖北,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报上去。
大年初二,北大医学部派出的第一支队伍出发前往武汉。李伟鹏当时还担心自己选不上。
2月5日,他接到入选通知电话。
当时,李伟鹏正在家里切菜做饭。接到电话,自己开始收拾东西,并挨个给家里人打电话,告知此信息。
“视频中,我注意到爸妈的神色不对,都在偷偷抹泪。”李伟鹏说。
李伟鹏跟妻子是老乡也是同事。然而,报名回家乡参战的事,李伟鹏没跟她讲,“就怕她心里有负担。”
出发当天,不擅家务的妻子亲自下厨,想为李伟鹏做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无奈时间紧,临行前馄饨还没做好。车前依依惜别时,李伟鹏对媳妇说:“馄饨赶不上,看到你就好。”
在鄂州市中心医院ICU病房,李伟鹏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环境,投入战斗。
这次是李伟鹏结婚3年来与媳妇最长时间的分离。2月14日,下班回到驻地,夫妻俩通过视频通话表达深情,“请你务必平安归来!”
孙芸:因儿子的话泪奔
孙芸是北大国际医院急诊科护士,自己和丈夫在北京工作,3岁半的儿子和爷爷奶奶住在襄阳枣阳老家。原本打算大年初三回老家,因疫情的发生,大年初一她退了车票。过年几天,每次视频,儿子老重复那句话,让孙芸泪奔:“妈妈,你几天后回来呀?”
家乡疫情吃紧,医院一组建援鄂医疗队,孙芸就报了名。
2月11日,孙芸开始上岗,是23:00—4:00的深夜班。
这个时间段,人最困。刚开始,因为对病房环境的不熟悉,孙芸还是有些紧张。上完一个班后,心理上才放松了些。她说,有位病人每次都对自己打招呼说“谢谢”,心里特别感动,“第二天却看到患者病情加重,心里特别难受。”
现在,孙芸一家三口在三个地方。每天,跟老公报平安后,她便跟儿子视频。儿子又问:“妈妈,几天后回来呀?”“妈妈离你很近,但回不去。”孙芸跟孩子说。可是,孩子太小,不懂这些。
孙芸的父母在钟祥,“我必须每天报平安,让老人家放心。”
医疗队到鄂州的第11天,2月17日,孙芸过了一个特殊的战地生日。队友们将口罩、巧克力……扎成一个礼包送给她。战友们说,今天的生日没有蛋糕,我们却把当前自己最珍贵的物品送给了你。等春暖花开,战胜疫情,我们一起凯旋。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