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5日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在北大援鄂医疗队中,有3位“90后”党员在鄂州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李伟鹏:立志做一名被需要的青年
自2月7日驰援鄂州以来,来自北大国际医院骨科专科护士李伟鹏与同事们奋战在市中心医院,承担着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3月17日,李伟鹏刚满30岁,“平日里大家说我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但穿上防护服后,我肩负着救人的重任和担当,必须一丝不苟对待每一个生命。”
李伟鹏负责的病房有一位70多岁的爷爷,治疗初期,老人经常产生厌世情绪。“爷爷,您不好好治疗就见不到孙子了。”李伟鹏知道老人想念孙子,每次和他聊天都会诱导性地提到孙子在等他平安回家。
在李伟鹏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老人由危重症转为轻症。“他拽着我的手说,‘一定要记得我,等我出院了,给你们做一顿好吃的’。”
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报道,李伟鹏十分激动。“17年前的非典,让我下定决心做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次能在抗疫一线奋战,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一定守好每一班岗,起到年轻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让我们的青春之花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孙芸:曾经的小孩长大了
29岁的孙芸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一名湖北籍护理人员,也是北大援鄂医疗队中最年轻的组长。
“值班期间会有很多突发状况,一些患者可能白天还好好的,晚上病情就突然恶化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晚上11时到次日凌晨4时的夜班,孙芸连续上了2个多星期。
“这段时间是最困的,但她从没提过要换班。”北大援鄂医疗队护士长杨燕君说起孙芸时,竖起大拇指,“过去我觉得‘90后’娇气,但这次他们让我刮目相看。”
“其实,看到患者病情在慢慢好转,我就特别开心。”孙芸说,有一位老奶奶,历经9天的生死抢救,最终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老奶奶出院当天,大家都来和她合影,她特别开心地说自己是大明星了。看到她那么开心,我的付出都值得。”
孙芸3岁的孩子和公公婆婆住在襄阳,3个月未见到妈妈的儿子,经常打电话问她何时回家。“他很懂事,知道妈妈在‘杀病毒’,不会吵着要出门玩。”说起对儿子的期望,孙芸表示,“希望他长大后,用知识缝制铠甲,将来也能为国家披甲上阵。”
“17年前面对非典,我们还是懵懂的孩子。如今,面对疫情,我们‘90’后同样会用自己的肩膀,勇敢地撑起一片天!”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孙芸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
付雪莹:在磨砺中成长
28岁的付雪莹是北大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2月6日中午,付雪莹接到“愿不愿意去前线”的电话,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挂断电话,看着丈夫,她哭出了声,“我要回不来怎么办?”同为医生的丈夫安慰她说:“我相信你能行。”
出发前,付雪莹将自己所有的账户密码、重要信息全部整理了一遍,发给丈夫保存着。“先别告诉我爸妈,我怕他们担心。”就这样,瞒着父母的付雪莹,在丈夫的送别下,踏上了战“疫”之路。
2019年底,付雪莹和丈夫领了结婚证,已经选好婚纱准备在婚礼上惊艳亮相的她,为了能更好地穿戴防护服和隔离帽,在抵达鄂州的第一天,含泪剪去了长发。
前不久,付雪莹的父亲邮寄快递到北京让她签收,“实在瞒不过,就和爸爸老实交代了。”父亲在家偷偷抹眼泪,被妹妹看到了,“她给我发信息,写道‘姐姐,我为你骄傲’。”
“有多少家庭因为这次疫情不能团聚,每次听到重症病人的家属在电话里撕心裂肺地哭泣,我就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让病人能平稳地从监护室里转出去。”付雪莹感慨道。
3月16日,下夜班的付雪莹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十分开心,“在这场疫情中,我们青年人在老党员的带领下接受磨砺,在艰苦奋斗中成长了许多。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进步,为祖国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媒体记者 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