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鄂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先后到省发改委、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武汉地铁集团对接工作。三次成行,有一个共同目的——推动武汉鄂州市域铁路建设。
武鄂市域铁路从武汉光谷中心城出发,直达花湖机场。建成后,将实现湖北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轨道交通连通。
一季度,武鄂同城化动作频频,新消息不断。前不久,两市宣布共建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等5个核心区,推动武鄂同城化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样板。
季沟通、月例会、周碰头
3月17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到访鄂州。其间,主客双方现场查看两地重要交通干道未来二路对接工程建设进展。今年,该条道路将全线贯通。
连通“路”不仅在脚下,还体现在双方通畅的互动中。依靠建立起的多层次、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两地市级领导每季度一沟通、分管同志每月一例会、职能部门每周一碰头,交流频繁,互动密集。
1月19日,两市生态环境部门对接商讨梁子湖共保联治及联合巡查工作;2月14日,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接约定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项目用地保障、信息化建设、生态保护、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3月17日,两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共同决定实施5项住房公积金同城化便民措施。
交流互动多,合作事项推进快。武鄂同城化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形成初步成果,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纳入东湖科学城260平方公里拓展范围。民生领域,31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城市圈“跨市通办”,鄂州第三代社保卡加载“武汉通”功能,武鄂城镇职工社保、医保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
“有多层次、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打底’,去年的合作事项悉数完成,今年再谋划21条,予以重点推进。”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宏发介绍。
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正在拓宽的短咀里湖桥,是数万“新武鄂人”每天“同城”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拓宽工程筹备之初,两市人员一起跑规划、跑审批,仅3个工作日便完成全过程审批。
这是近年来武鄂交通“硬联通”的一个缩影。武鄂现有2条城际铁路、2条铁路客运专线、9条公路连通,2条高速公路在建。今年,鄂州方面将打通6条与武汉对接道路。
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等为突破重点,武鄂同城化正整体向前推进。
3月19日,鄂州花湖机场完成试飞,直奔6月底开航、11月底开启货运功能的目标。
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一客一货,两大枢纽协同运行,不仅是对城市圈整个交通方式的改变,还会拉动沿线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圈的对外通达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
光电子、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武鄂同链布局产业。2021年,鄂州与武汉对接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244.45亿元。
沿着光谷科创大走廊一路向东,鄂州与武汉共建东湖科学城,加快推进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鄂州花湖机场临空组团建设。
“积极开展武鄂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以共建科技同兴核心区促进产业同链核心区建设,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说。
示范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3月20日起,武鄂两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启用业务互办窗口。此举意味着,两地市民可在对方城市公积金网点办理本地公积金业务。
在城市圈,武鄂公积金互为“业务办理窗口”走在最前面。据了解,该项举措将于近期在武汉城市圈内全面推行,武鄂实施的其他住房公积金便民措施亦将于下半年在武汉城市圈全面推广。
武汉与鄂州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具有同城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也是鄂州提出建设同城化核心区的底气所在。
一年多来,武汉和鄂州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在规划、交通、科技、产业、民生领域深度融合,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同城化势头强、效果好。
在此基础上,今年两地还一致提出,未来将打破行政藩篱,通过跨区域规划和统筹,进一步深化合作,创新资源配置、要素保障、公共服务、利益共享体制机制,强化核心区势能。
既是核心区,也是重点区、先行区、示范区。市委书记孙兵说:“武鄂同城化发展理应更快一步、更深一层,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九城就是一城’进程。”
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曹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