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坚持双向开放,着力打造“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的关键支撑。推动构建花湖机场和天河机场“双枢纽”,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鄂州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节点、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具有区位交通、重大生产力布局等先发优势,鄂州花湖机场作为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对于打造综合物流枢纽、构建对外开放平台意义重大。
一、推进物流枢纽载体建设
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快疏港铁路及疏港公路建设,优化航空货运网络布局,推动国内航空货运设施建设。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线路、节点上的匹配和衔接,实现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将物流园区规划纳入市、区的总体规划,加强物流园区规划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衔接。推动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引入铁路专用线。推进“港站一体化”,加强入港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支持铁路专用线进入码头,打通公铁水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实现铁路货运场站与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等的无缝衔接。加强仓库、堆场、接驳、停车场等转运设施建设,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和兼容性。完善配送中心规划布局,优化城乡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供需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
要在合作模式、信息共享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具有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并承担全程责任的企业开展多式联运经营,支持发展网络货运平台、货代公司和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加快制定不同运输方式在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货类品名代码、危险货物划分、包装与装载要求、安全管理制度、货物交接服务规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制定有利于“门到门”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多式联运服务规则。
二、加快物流标准体系建设
立法支持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用以指导、规划和协调服务全市多式联运标准化发展,努力破解全市多式联运标准化的体制障碍。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支持多式联运标准化发展,最大限度简政放权,明晰各部门支持多式联运标准化发展的优惠政策边界,最大程度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建立多式联运统一标准。健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运载单元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做好与国际标准的有机衔接。大力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研究发展适应我国铁路和公路技术条件的大尺寸、大容量内陆集装箱。
三、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探索试点“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整合共享政府各部门物流相关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鄂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各物流园区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海关监管、码头操作、集装箱运输、堆场服务、保税仓储、工商税务和各种企业ERP系统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围绕航空、钢铁等重点领域物流,加快建成一批提供全程供应链物流服务的物流专业信息平台。探索建设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和分析应用中心,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打通与多式联运相关的各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资质资格、检验检疫、通关查验、税收征缴、信用评价、政策动态等一站式服务,让信息多跑路,服务对象少跑路。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高铁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无缝对接。
四、着力打造物流大通道
在物流枢纽的建设上,优化多式联运分层、分类节点布局。优化内陆无水港节点布局,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引导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合理布局。重点推进鄂州市主要港口集疏港铁路、公路建设,完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物流基地等配套道路设施。加快航空货运枢纽及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外联专用公路项目建设,支持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引入铁路专用线,高铁对接鄂州花湖机场转运中心。畅通多式联运枢纽站场与城市主干道的连接,提高干线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
在加强枢纽港口建设方面,一是以鄂州货运北站及三江港疏港铁路为中心,依托三江港物流园、葛店中部电商基地等产业支撑,利用鄂州独特的多式联运优势及一类开放口岸。二是以武汉新港三江港区综合运输试点为重点,多渠道、多途径全力推进鄂州主要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岸线利用率,以港口发展带动产业发展。
加快打造三江港物流产业高地。在建设转运、仓储等基础物流服务的基础上,形成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的大宗货物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重点形成以大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转运、流通、加工等为主要功能的临港物流企业聚集区。建设集装箱中转中心、矿石物流中心、大宗散杂货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临港工业物流融合发展示范区,最终形成综合物流枢纽、构建对外开放平台。
五、大力发展物流新业态
积极培育供应链管理、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物流、跨境物流、物流金融等物流新业态。引进和扶持一批高效提供信息咨询、订单管理、物料配送、仓储服务等综合物流服务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开发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加快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在适宜铁路线路开展驮背运输。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平台经济,打造一批面向中小微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管理和个性化增值服务的集成化服务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畅通线上线下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鼓励和支持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发展,探索发展无人机配送等创新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进“互联网+”物流模式创新,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城乡配送、“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开展“互联网+”便捷退税创新试点。
六、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支持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动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合作,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着力引进世界知名和国内龙头物流企业进驻鄂州,支持设立区域物流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推进快递业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大型快递企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深入推动邮政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积极发展电商小包和农村邮政物流服务等新型邮政快递业务。引导物流业围绕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大型商品集散地和特色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发挥物流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物流企业和国际货代公司。支持物流企业申报国家认证,重点培育一批国家A级物流企业。
七、引导推动临空产业建设
引入和培育临空产业。产业是开放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导入多元化供应商,提供物流增值环节服务。积极导入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生鲜冷链、农产品加工和时尚消费产业、国际货代业务,加强临空经济区物流仓储设施建设,通过专业化管理,以速运速配、中间加工、实时制造等环节服务国内外市场。加强培育临空物流集群,形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辐射全国、服务全球的影响力,鼓励航空运输类、航空制造维修、临空总部类及其他临空产业偏好类产业,在临空经济区落户发展,加快形成第三方物流公司集聚,企业物流分拨中心集聚,制造业临空加工基地集聚,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
(课题组成员:王建新、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