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曹彦
在“以钢为纲”的日子里,鄂州“冶金之城”的光芒耀眼夺目。建市之前的1970年代,凭借重工业的快速崛起,原鄂城县工业总产值一度突破亿元,领先全省70多个县。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钢铁行业遭遇一场因供需矛盾引发的市场危机,由增量型发展周期转入存量周期,直至今天“双碳”目标加速到来,行业洗牌仍在进行。
将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的改变作为切口,观察鄂州近十年来的产业变迁,很容易发现“冶金之城”的光芒在逐渐隐退。眼下,面对产业趋势深入变革,如何谋划下一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撑,市委提出——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经济廊道视角下的产业转型
今年前三季度,鄂州光电子信息产业增势明显,尤以瑞华光电为最,产值同比增长337%。
从时间轴来看,光电子信息产业算是全市产业格局中的“新拼图”,“十三五”以来的数年,其才逐渐成长为鄂州优势主导产业。
2021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打造“157”产业集群,其中的“1”就是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是唯一一个定位千亿量级的产业集群。
为什么是光电子信息产业?除了产业本身代表了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之外,我们还需要从另一个维度来理解这样的决策逻辑——重塑产业体系,建立在敏锐判断产业发展机遇的基础之上。
鄂州城市发展的每一次跨越,都与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湖北决定建设鄂东冶金走廊,鄂州迎来彼时全国重点兴建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鄂钢,并因此完成从“农业县”到“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十四五”,鄂州则面临“光谷”东扩的机遇。2021年,省政府批准实施《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鄂州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融入全省“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年产值达330亿元。
在“光谷”东扩的步伐日渐加快之际,2022年,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投运。借助这一专业货运枢纽,鄂东临空经济大走廊呼之欲出。作为机场所在地,鄂州也由此架设起产业登高的云梯。截至目前,市临空经济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临空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1015亿元。
“回顾近10年来鄂州产业转型,由‘重’向‘轻’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也是将自身发展置于区域经济大格局中来考虑的必然结果。”市政府研究室主任万兴平说。
“小弱散”凸显集中需求迫切
今年6月,省委主要领导来鄂州调研,一针见血指出当前我市存在“小、弱、散”等劣势、短板。
具体到“小”,直观表现是经济体量小,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鄂州“块头小”。全市土地面积1596平方公里,生态约束区域面积大,接近40%,加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可集中开发土地面积所剩无几。
“地理空间上,推动产业项目向功能区、园区集中是解决土地要素趋紧难题的必然选择。”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秦宏志认为。
除了先天不足,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十二五”末,鄂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家,直到今天,该项指标仅勉强维持在8年前的水平,摆脱“小”的微观基础仍较为薄弱。
这也是全市坚持把市场主体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来抓的原因所在。按照预期目标,至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将达600家,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
从结构上看,目前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进一步延伸到具体产业,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多,产业高端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布局散同样制约鄂州发展。目前,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花湖开发区等国家、省级功能区,仍存在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够,产业关联性不强、链条不长、聚集度不高等问题。
对此,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确定全市“两翼齐飞、城乡融合”的产城空间格局,对各功能区产业方向予以明确——
东翼分为“四片区”,“樊口片区”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鄂钢片区”重点推动绿色改造及产业转型,“临空片区”重点建设航空服务、综合保税、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花湖片区”重点完善商贸物流和居住等功能。
西翼,“葛华片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红莲湖片区”打造数字创意宜居区,“梧桐湖片区”打造科教文化宜居区。
“建圈强链”是集聚集群关键
独木无以成林。
谈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时,浙江的“块状经济”常常被当作解析的样本。事实上,看“块状经济”,既要看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也要看产业链视角下企业间结成的紧密关系。
早在几年前,鄂州便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突出补链、强链、延链招商引资。三安光电项目落户葛店经开区后,全市先后引进多家上下游企业,在光电显示、光通信、电子材料等领域布局相关产业项目30余个。
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少不了龙头企业带动。华工激光旗下法利莱公司进驻葛店经开区后,连续多轮增资扩产,聚集原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近30家,带动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鄂州对龙头企业充满期待,“十四五”末预期目标为百亿级企业5家、50亿级企业5家、10亿级企业20家。
培育龙头,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不重要。全市现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家。这些企业,都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拥有“独门绝活”,是产业集群配套协同的宝贵财富。只要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生态,它们的旺盛生命力就会喷薄而出。
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此次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向产业链条集中、向产业块状集中的指向十分鲜明。接下来,围绕重点产业链谋划的产业图谱、专业规划、专项政策、招商名录等都将陆续出台,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