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腾飞”到枢纽要城——管窥精彩华容蓬勃发展之势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0-17 语音:播放

  编者按:

  1983年,鄂州撤县建立省辖地级市,掀开了鄂州历史崭新的一页,一颗城市新星在长江中游冉冉升起。

  4年后,市辖县级区华容区成立。根据当时湖北“沿江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华容区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联合求发展,从引进找出路,实现华容在鄂州“西部腾飞”。围绕这一战略思想,工业为主体,农业搞立体,“三通”(交通、流通、融通)作载体,城乡连一体的战略方针逐步成型。

  如今,华容正处于时代发展的风口。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市委“一核两极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加快落地,武汉都市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鄂同城化发展如火如荼,武汉新城建设快马加鞭,众多政策利好在华容叠加。

  36年来,华容区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这片区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城市发展骨架的道路交通,不仅支撑着城市的脉络,更见证了城市的成长……从这些方面着眼,我们可以窥见精彩华容的蓬勃发展之势。

  科技创新让乡镇企业实现蜕变

  昨日,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9号车间里,成排成列的机器飞速运转,本色缝纫线在工人的熟练作业下快速成型。

  全球缝纫线业前10强,其中8家染色企业、2家制线企业。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正是2家制线企业之一,并与这8家染色企业都有长期合作。

  “刚建厂的时候,我们的生产规模只有3000多锭,现在已经达到了30万锭。36年时间,生产规模翻了近百倍!”年近六旬的公司副总经理夏敬召在枫树线业干了半辈子,如今已经是公司的三大股东之一。提到公司的发展历程,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枫树线业前身是华容区华容镇的一家镇办企业,始建于1987年,当时叫做鄂州市棉纺厂。1989年3月,华容镇干部陈育卿临危受命,到濒临倒闭的鄂州市棉纺厂主持工作。

  “扩规、转产、生产涤纶线”。陈育卿作出了惊人的决策。

  恰逢华容区委、区政府联合制定了进一步搞活乡镇企业和发展外资企业的规定,经过多番考察,陈育卿与香港光耀发展贸易公司达成合资协议,成立了“鄂州华耀制线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的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跨入了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的行列,一举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迈出了企业滚动发展的关键一步。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1994年6月,枫树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以本企业为龙头,联合相邻相关的企业共同组建 “湖北枫树纺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枫树人的“航空母舰”,形成了制线、服装及辅料、床上用品、织布、染整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

  1997年初,陈育卿又以“蛇吞象”的气概,大胆租赁停产多年的市属特大特困国有企业——鄂州市棉麻纺织总厂。此举为枫树创下了经济上的奇迹,仅投入300万元的流动资金就将该厂的存量资产盘活,租赁当年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安排了600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坚持每年投入销售收入3.5%以上的经费用于产品研发、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如今,枫树线业从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成长为集纺纱、制线以及特种缝纫线的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隐形冠军示范企业”“湖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

  正是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强企战略,该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6年来,公司先后参与“对位芳纶本色缝纫线”等26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枫树”牌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额占全市的8.4%,“枫树”商标还在多个“一带一路”倡议国家进行了注册。

  智慧农业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打开“无人农场”管理平台,发出“远程点火”指令,停在机库里的拖拉机自动点火,沿着机耕道到地里干活……7月27日,在红莲湖畔夏大湖农场省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里,迪拿尔“无人农场”应用场景试验首次通过“无人农场”管理平台PC端和手机APP端远程控制点火成功,收到指令的农机不仅可以自动下田作业,完成作业后还可以自动上岸、入机库停车。

  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本义是远近闻名的农机达人,近年来,他的团队运用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实现了农机作业数据精准计算和农机具快速调度,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目前,他负责的大农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各类农机具165台(套),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装上“北斗”后,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

  2020年,华容区入列我省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了让现代农业与 “数字”擦出 “智慧火花”,华容区与省农科院华容基地合作试点“无人农场”建设。王本义是该基地400亩油菜水稻连作“无人农场”建设的技术负责人。他牵头将基地土壤墒情、气象状况以及地块边界变成云端数据,只需在手机端查看管理平台,就可一屏统览“土地一张图”和“农机一张网”。

  “智慧农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王本义介绍,他们与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共同研发油菜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起垄等8项功能;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研发自动耕地机和智能收割机,其中,自动耕地机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可在降雨、大雾、黑夜等全天候气象环境中无障碍作业,智能收割机可实现北斗导航厘米级打点,打点完成后自动规划多种收割路径。

  种田有插秧机,防虫打药有无人机,收粮有收割机,如今,华容区拥有大型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机具千余套,可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随着后续资金投入和研发不断深入,智能化设备装载后可物联“耕、种、管、收”各环节,实现大田作物全流程数字化种植管理,使农业生产方式从“满地奔忙”转变成了“人不下地”,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疏通脉络让枢纽要城筋强骨壮

  眼下,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国庆节期间,项目全体参建人员坚守一线,快速推进工程进度;G316改扩建工程华容临江段已完成挖沟放线,正在对王埠村、粑铺村、胡林村、新港村开展清表工作,其他村征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高新六路、高新七路、未来二路等道路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年底完工……

  去年7月1日,在打通一公里多因岱家山阻隔的“断头路”后,纵跨武鄂21公里的未来三路正式通车。该路是一条连通武汉未来城与红莲湖数字产业园的主干道,沿线布局有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存储器基地等高科技企业,是光谷重点打造的三条“千亿大道”之一。

  今年4月26日,武汉新城跨区公交359路延伸运营,首末站由武汉东湖高新区左岭大道白浒山开往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脉岭站,延伸运营里程4公里,增加了红莲湖公园站、红莲一小站、脉岭站。该线路串联起了武汉新城规划内的新城中心片区与红莲湖片区,在高新大道地铁左岭站和未来三路高新大道站可换乘轨道交通11号线,大大缩短庙岭区域市民换乘轨道交通的用时,以及左岭大道沿线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长江存储等企业员工的通勤时间。

  路,连接民心民意,关乎民生福祉,蕴含着新机遇,昭示着大发展。早在1989年,华容区铁路、公路通车里程240公里,车辆日流量达5000辆以上,长江、内湖通航里程达14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0万吨,区内邮电服务网点9个。如今,华容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36.5公里,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客车、通硬化路,客运班线按时定点进入所有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4条,通村客运班车达64台,并且开通了华容至葛店南站等3条线路,基本形成了覆盖辖区农村的客运网络。

  不仅如此,东依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花湖机场,西临武汉光谷科技新城,南接梧桐湖生态科学城,北靠长江黄金水道,坐拥41公里长江岸线,3大铁路穿境而过,4条高速公路三横一纵,8条快速路全面对接武汉……作为光谷的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基地,华容区正依托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建设,加快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无缝对接,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辐射内陆、通江达海的沿江开放新高地。

  “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答命题。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让华容这座滨江临港生态新城交通辐射越来越大,一条条宽广畅通的城乡道路,一个个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为推动华容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全媒体记者 李文晋 特约记者 潘协凯 通讯员 赵小丰 吕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