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彼此成就——鄂州推动“双集中”之融合篇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1-02 语音:播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曹彦

  正视“小”“弱”“散”,着力“通”“特”“精”。8月16日,鄂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贯彻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鄂州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省率先吹响城市和产业“双集中”的号角。

  回望鄂州40年建市历程乃至其辖管范围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史,其中不乏至今仍在受益的部署,却也缘于种种原因留下了一些遗憾。随着武汉新城、花湖机场两大省级战略深入推进,一个城市与产业彼此成就的新型样板倍受各界期待。

  立足长远规划产城空间

  鄂州面积1596平方公里,是国内辖管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之一。“‘小’不足以忧,关键是如何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鄂州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秦宏志说。

  10月18日,作为鄂州市最早的4A级景区,莲花山旅游区更新工程暨智慧游乐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此前,与之相邻的鄂州职业大学实施迁建工程已被写入《意见》中。可以说,这正是鄂州市决策层针对当前主城区空间布局现状所作出的一次重要调整。

  相对而言,一些既成格局的调整乃至整顿的难度要大得多。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0年7月成立,起步规划4.62平方公里。由于该区域早年重产业发展,轻城市配套功能,一度导致宜居条件不完善。近些年,当地政府加大产城融合力度,持续聚集人气。

  正是看到了前车之鉴,鄂州市临空经济区从一起步就提出“以城促产”战略,一方面统筹推进临空产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完善城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配套功能,会展中心、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设施和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

  2019年12月挂牌至今,临空经济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临空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1015亿元。其中,鄂州民用机场航空维修与改装(MRO)、英佛曼纳米科技产业园、度边电子精密制造、中关村智酷、明理医疗、中康众盛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现阶段发展要稳“存量”

  靠西山,面长江,占地达5平方公里。鄂钢从65年前诞生起,就得到了脚下土地的“厚爱”。在较长一段时期,以鄂钢为代表的重工业是鄂州经济发展的支撑。至今,全市产业结构仍然“偏重”。

  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强势推进的背景下,鄂钢在宝武集团支持下,投资数十亿元实施环保提升发展规划,建成3A景区标准的绿色花园式工厂,谋求与城市和谐共融的长远发展之道。今年初,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发文,认定鄂钢为全省钢铁行业首家全流程超低排A级企业。如今,鄂钢环保监控中心数据显示,其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

  随着货运枢纽机场选址落户,临空偏好类产业布局开始提速。“新兴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支撑还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仍要注重传统优势产业,力争通过技改转型推动这些‘存量’实现稳中有升。”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万兴平说。

  他以金刚石工具产业为例分析,几年前,这一鄂州本土发展起来的产业因环保压力而陷于困境。经优胜劣汰,大部分企业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借力新技术攻克难关,并不断拓展市场。目前,累计有20多家鄂州金刚石企业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权。

  在“慢”与“快”中找寻平衡

  推窗见绿,出门观水,远足望山,城乡相融,各得其美。近年来,鄂州被赋予“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新定位,实质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乃至“城乡融合”一脉相承的通俗表达,目标就是要打造“慢生活”。

  “这里最有价值的产品将是速度!”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中国唯一的航空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投运,为鄂州营造了“快递物流之都”的愿景。

  城市之“慢”与产业之“快”,鄂州该如何平衡?“通”“特”“精”就是最好的“钥匙”。

  在“通”方面,加快区域内“三纵三横”快速路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引导客货运分流。“货运枢纽机场建起来,要实现‘货到花湖快’,地面交通的集疏运功能更需不断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说。

  无论产业还是城市,“特”的文章对于鄂州这座乘“机”站上高质量发展风口的城市尤为重要。“机场会带来流量,‘快’是针对物流的,但对于人流,能不能成为一个‘来了之后想停停看看的城市’,就需要提升城市软实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万兴平说。

  中建科工集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雷正文认为,物流、人流还会带来资金流、信息流,从而推动会展经济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连锁经济效应,反过来力促交通、物流、餐饮、通讯、广告等支撑行业发展,而且为鄂州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带来独特机遇,“精益求精是能否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