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戴静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的鄂州,是湖北省长江大保护的关键节点之一。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持续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绘就“云在青天水在城”美丽画卷。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518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88个,长江干流鄂州段水质保持在Ⅱ类,5个湖泊水质达到Ⅲ类标准,29个湖泊水质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动能加速释放。
88个项目助力蓝天常驻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截至4月28日,我市PM2.5年均浓度53.3ug/m3,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7.1%。相较于去年,环境空气质量各项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
为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提升,我市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鄂钢公司完成焦化东区烟气脱硫脱硝升级改造;推动3家重点钢铁企业制定灵活的生产计划,提前储备烧结矿、球团矿、焦炭等,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时及时停产。加大道路扬尘、秸秆焚烧、餐饮油烟排放等管控力度,交办问题39个,均已及时整改;启动污染天气临时管控4次、黄色预警1次、橙色预警2次,发布1次健康提醒。依托鄂州市大气环境立体网格化监管平台,交办并整改问题100个;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案件4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4份,罚款28.95万元,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起。
统筹推进20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88个,以超低排放改造和污染源精准溯源管控双擎驱动,让“鄂州蓝”成为常态。
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我市统筹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行动,修编完成洋澜湖、南迹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鄂城区长港河、华容区灯塘港、梁子湖区全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编制完成《鄂州市现代水网规划》,持续推进梁子湖、梧桐湖、红莲湖等水系连通和花马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谋划长江干堤提档升级工程,打好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战、攻坚战;全市完成51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9.6%。
聚焦风险河湖实施“一水一策”,深入开展梁子湖等重点流域水质攻坚,制发《鄂州市2025年梁子湖水质改善攻坚措施》,明确8项工作内容,持续改善梁子湖水质;与武汉市签订长江干流白浒山横向流域补偿协议,实现长江干流跨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覆盖。
开展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及化工企业水污染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问题40个,已完成整改18个;推进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5.8%;常态化开展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及涉废气废水、废弃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发现风险隐患31个,均已完成整改。
1至4月,我市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及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长江干流鄂州段持续保持在Ⅱ类。
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以农作物秸秆为饲料喂养的黄牛,质优价高;智能回收机前,居民熟练扫码投放相关可回收物……一个个场景,展示着我市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进程。
今年以来,我市深化“无废城市”建设,19项重点工作任务、22项建设指标、8个重点项目通过验收,授牌3个“无废加能站”。以贮存量在10万吨以上的一般工业固废正规堆存场所为重点,持续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堆存场所排查专项行动。
锚定“双碳”目标,建立绿色制造培训库,有序开展市级、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梯度培养。鄂钢公司推进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获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同时,南都新能源、容百锂电等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程潮铁矿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推荐纳入国家级名录。
《鄂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3月1日起施行;去年9月,鄂州市首家建筑垃圾消纳场——鄂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投用;全市建成各类充电桩6302个,总功率超8万千瓦,公共充电桩规模逾1600个,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充电设施密度居全省前列。
以“无废城市”建设,将我市绿色发展底色擦得更亮。“十四五”以来,我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9%,居全省前列,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