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童勰 通讯员李科 王金萍 梁婧
一台台精密仪器在恒温实验室静候预约,一项项技术需求在云端实现精准匹配,一个共享创新的产业新生态正在鄂州崛起。
7月22日,在2025年“7·22鄂州人才周”开幕式聚光灯下,鄂州市生物医药“科创+人才”共享平台与湖北江夏实验室鄂州基地正式揭牌。
近300位来自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见证了这一时刻——一个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设备短缺、高端人才不足、创新成本高昂等痛点的“共享试验场”宣告诞生。
位于“中国药谷”葛店的湖北李时珍药物研究院(资料图片)。
高光时刻:共享平台破题创新瓶颈
当前,国家级葛店经开区“中国药谷”的金字招牌下,已聚集人福药业、唯森药业、博进生物等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规上企业35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众多中小企业的“成长烦恼”却日益凸显。
“单个企业购置质谱仪、冷冻电镜等高端设备动辄数百万元,后期维护成本同样不菲,是初创和中小微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一位参与平台设计的专家在人才周产业对接会上坦言。
中小企业在科研设备的配置中,除了“买不起”,还有“用不好”和“找不到”的问题:高端研发设备利用率低、尖端人才引进困难、创新成果转化路径不畅、惠企政策信息不对称,如同一道道无形的壁垒,制约着企业的创新步伐和产业升级。
如何破题?答案指向“共享”。
鄂州市委、市政府聚焦产业痛点,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为核心理念,依托葛店经开区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中国药谷”品牌优势,联动湖北江夏实验室,共同发起建设生物医药“科创+人才”共享平台,并由湖北长江科创服务集团负责专业运营,以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绊脚石”。
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介绍,建设共享平台的核心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智能云平台、实体服务两个载体,配套多项政策保障,贯通人才、设备、资金、成果等关键要素,为中小企业创新扫清障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双轨运行:巧解创新型企业资源之渴
走进葛店经开区光谷联合科技城B9栋,1314平方米的研发设备集约共享实验室大楼初现雏形。
这里将划分出药物制剂研发区、精密分析区等多个功能单元,配备生物医药企业所需的高端设备,可满足从药物早期筛选到临床试验申请的全流程开发需求。这个实体平台,正是“政、产、学、研、金、服”多方协同共建的结晶,显著降低行业整体创新门槛。
“企业只需支付使用费,无需承担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长江科创服务集团副总经理赵珏向记者介绍,“平台通过集中采购或租赁关键共性设备,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与实体实验室紧密协同的,是“创享汇”线上平台的数字化赋能,该平台构建了“找项目、找设备、找专家、找资金、找服务、找政策”六大功能引擎,企业可在平台发布相关诉求,通过信息孤岛,“一键导航”问题解决途径。
在人才周现场,长江科创服务技术人员演示了平台运作流程:一家企业发布“药物缓释技术”需求后,系统自动匹配武汉高校专家团队,同时推荐可用的共享设备,生成科技创新券申请方案。
“葛店完善的上下游配套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强化了产业协同优势。”刚签约入驻平台的武汉如原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程诚表示,通过平台的“陪跑式研发”服务,已和湖北江夏实验室鄂州基地、省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实现深度链接,企业可获得从概念验证、工艺开发到中试放大、检验检测、注册申报的全链条技术支持。
机制破壁:共享思维激活创新生态
“我是地地道道的鄂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移植专家董念国教授在人才周主旨演讲中的深情告白,引起全场共鸣。这种乡情纽带背后,是鄂州“柔性引才”机制的创新突破。“科创+人才”共享平台推行的“项目+双聘”模式,打破了人才归属的地域藩篱。根据政策,凡通过平台对接的专家人才,与企业合作可获得项目补贴。
在设备共享与研发成本方面,鄂州还推出科技创新券补贴政策,同时大力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支持机制,对成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项目,也会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有效降低企业创新试错成本,激发了技术攻关活力。
政策链的精准滴灌同样关键。平台量身定制了包括“新鄂州人·梧桐项目”创新奖励、“揭榜挂帅”项目补贴、应用场景支持、科技金融产品矩阵等在内的“政策包”,为企业营造了极具吸引力的创新环境。在生物医药领域,共享平台目标明确:2026年前引入产业人才30人以上,对接招引创新团队20个,共同编织着一个更具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网络。
“我们努力将鄂州所有生物医药企业接入平台,最终形成拥有200多家入驻单位的创新联盟。”长江科创服务集团副总经理赵珏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