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山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现场。全媒体记者 余水松 摄
昨日,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现场,施工机械轰鸣,一条条笔直的机耕路在烈日下向前延伸,一道道整齐的沟渠轮廓初显。
这幅火热的建设图景,正是鄂城区十余年来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生动实践。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小散田”到“连片田”,高标准农田正成为鄂城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支撑。
沃野良田筑牢粮仓根基
“过去施肥全靠肩挑背扛,费时费力还难保均匀。现在不一样了!”7月30日,汀祖镇凤凰村欣农合作社,无人机操作手董师傅使用大疆植保无人机施肥时说,该机载重40公斤,依托智能系统设定航线后,每平方米误差不超过5%,亩均施肥约15公斤,均匀度远超人工。
“你看这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不仅水好浇了,就连收割粮食、运送物资也方便多了。”自从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汀祖镇杨王村种粮大户刘方臣就觉得种田再也不是什么难事。
种粮大户感受到的变化,正是鄂城区推进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生动体现。鄂城区牢牢守住16.9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和14.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自2011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45万亩,共实施项目21个,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化作了田间的深刻变革。
通过“水、土、田、林、路”系统综合治理,昔日零散、瘠薄、抗灾能力弱的耕地实现了华丽蜕变。如今行走在鄂城区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整齐格局,“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形成。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6.89万亩,总产量7.11万吨,在上年基础上实现了面积、产量双增长。尤为亮眼的是夏粮生产,面积与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5.2%和6.8%。早稻、秋粮以及蔬菜、水果、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良田不仅保障了“粮袋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59元,同比增长6.7%,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集约经营激活田埂经济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鄂城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上的系统谋划与机制创新。
该区科学编制《鄂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构建动态更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库。项目申报需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公开公示,确保优中选优、精准落地,实现资源集约高效配置。
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鄂城区主动向上对接,全力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累计利用中央和省市资金2.85亿元。同时,区级财政克服困难,配套投入1378万元,强化了资金的统筹整合能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粮草”后盾。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鄂城区加强对进度、质量和预期效益的跟踪督查。项目竣工后,严格依据标准进行验收,并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11年以来建成的20个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合格,杜山镇2023年项目荣获“省级优良工程”称号。
创新机制,方能激发长效活力。鄂城区探索“以村为单元,先流转、后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细碎化难题,促进了集约化经营。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强村公司、职业农民等市场主体,通过统一发包、流转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目前,全区已完成“小田变大田”5000余亩。2019年以来实施的22个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基本实现了整村连片推进,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生态擘画丰收新景
鄂城区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原则,规划在长港镇、杜山镇重点打造2000亩以上的市级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区,在泽林镇建设1000亩以上的区级示范核心区,其他各镇分别建设不少于500亩的镇级示范点。这些示范点将成为展示建设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窗口,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整体跃升。
科技与生态,是未来农田的双翼。鄂城区将“智慧”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蓝图。一方面,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监测预警等应用,打造智慧农业高地。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管护的全生命周期,注重农田防护林建设、生态沟渠构建、土壤地力持续培育,建设生态友好型农田。正在实施的市、区、镇三级示范点以及改造提升项目,都将率先实践智慧与生态融合的建设标准,努力打造成为未来农田的样板。
热浪拂过良田沃土,现代农业的蓝图正在鄂城大地加速落地。从“望天田”到“高产田”,再到迈向“智慧田”“生态田”,鄂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行动,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画卷。
全媒体记者李文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