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乡村振兴最强音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7-22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蒋康康

  盛夏如诗,风景如画。仲夏时节,记者前往长港镇峒山村,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总书记殷殷之托,感受古老峒山旧貌换新颜。

  筑巢引凤,重修峒山“峒心”路

  10年前,峒山村村湾里大多还是土石子路,通行不畅,老百姓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路都不通,何谈发展?”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一边是遍地沃野,一边是高楼大厦,打破城乡壁垒、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交通最为关键。

  早在上世纪末,峒山村基本实现了沟端路直、田方正、树成行,然而部分道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逐渐成为村民心中的“堵心路”。

  “有的道路尘土飞扬,有的道路狭窄曲折。”占志启回忆,这些年,在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中,道路问题就占了一半。

  “建议把各湾的主干道刷黑,拓宽至4.5米,并对绿化带进行重新设计。”

  “机耕路也不能落下,路面需要修整加固,实现硬化。”

  ……

  峒山村“两委”一方面征求村民意见,一方面咨询相关专家,最终拿出大家都赞成的统一方案——以通村公路、联网路、旅游路、机耕路为重点,持续优化路网结构,以“农村公路+”发展新模式带动农村公路沿线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化兴盛、百姓增收。

  “前期先解决机耕路,将泥巴路全部硬化,保障村民生产;中期聚焦各村湾主干道,全部拓宽至4.5米,进行刷黑硬化,路边修建花坛,栽种景观树并统一布局。”占志启介绍,后期还将结合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修建一条环山旅游步道,供游客和村民休憩散步。

  截至目前,包括峒心路在内,全村共有45公里的道路已开工修建。其中,涉及村民出行的湾组道路共20公里,涉及农户生产的机耕路25公里,清理沿线主港5.7公里,“峒心”路从此提档升级。

  共同缔造,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乡村振兴,道路好修,“心路”难修。

  “峒山村是个大家庭,得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峒山村原党总支书记陈又胜说。

  这些年,峒山村以“峒山夜话”为依托,充分动员村民共同缔造山水乡愁地,到11个湾组开展“三会一话”(小组长会、理事会、群众会和峒山夜话),发动老百姓共同参与。

  “白天农忙,晚上才有时间。”峒山二队队长陈胜勇回忆,“峒山夜话”再忙他也要抽空参加。在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沟通中,问题反映了,事情解决了。

  此外,峒山村“两委”还充分发挥“五老”(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老模范)作用,广纳“三乡”(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智慧,激发每一个峒山人的主人翁意识。

  以修路为例,村里大大小小的路有近50条,修路钱哪里来?经多次“板凳会”商讨,干群共商、汇聚民智。村“两委”决定采取上级争取一点、镇村奖补一点、乡贤捐赠一点、村民共筹一点的办法,并按照“用工本地找,材料就地取”的原则,推进村湾路网全面升级。

  通过“峒山夜话”,陈胜勇说服道路两侧村民主动让地,并发动50多名村民投工投劳,参与道路整修;村民陈道炳主动拆除自家小卖部,带动群众拆除围栏、鸡棚、猪圈、小菜园、厕所,为美化村庄让路;峒山一队队长陈学波等15名“土专家”主动当起监督员,对施工材质、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进行监督……

  如今的峒山村,用好用活共同缔造这把 “金钥匙”,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打破陈规陋习等活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