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耕地焕发新生机 全市5700多亩撂荒地变“淘金田”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1-15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徐麟 通讯员 光子健

  初冬时节,放眼吴都大地,处处都是翻耕抢种的忙碌景象。今年以来,我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切实稳定粮食、油料生产面积,以撂荒地综合治理保障粮食安全。

  强化政策引导 破解复耕难题

  这几天,梁子湖区沼山镇抢抓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

  “我们依托油菜生产项目,充分发挥本地农机合作社综合实力,持续加大撂荒耕地综合整治力度。”沼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刚介绍,该镇提供180元/亩的农机服务补贴,引导广大种植主体主动灭荒。全镇先后出动农机2000余台(次),对荒地进行深耕松土、旋耕灭茬、种肥同播,570.4亩撂荒耕地全部种上油菜等作物。

  我市高度重视撂荒耕地综合治理工作,今年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印发鄂州市撂荒耕地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统筹推进撂荒耕地整治,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利用撂荒耕地发展粮油生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不仅制定政策支持农户开展荒地复耕复种,还多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全流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复耕复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达5700多亩。

  创新整治模式 壮大集体经济

  在华容区蒲团乡,地里新栽的油菜苗已吐出片片新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蒲团乡“两委”班子多方筹谋,决定由村集体牵头流转闲置土地,聘请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耕代种。

  “不管租金给我多少,只要地不荒就行。”石竹村村民刘成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找上村委会,“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看着洒过汗水的田地长满杂草,心里不是滋味。”

  “闲置地”变为“丰收田”。近年来,石竹村通过集体统一流转撂荒耕地,实施综合整治,完善水利设施,最大程度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同时,将农民土地资源和村集体托管成本进行股权量化,种植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共享,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近3年来,我们累计整治撂荒耕地超800亩,其中种植大户流转整治540亩、村集体牵头整治270亩,全村撂荒耕地基本‘清零’。”村党支部书记刘卫华表示,村集体代管的撂荒耕地准备用来推广“稻油轮作”模式,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向农户兑付分红,让荒地变“金地”。

  引进社会资本 推进产业振兴

  一场大雨过后,梁子湖区涂家垴镇沙咀村2000余亩干渴的土地喝饱了水,一株株油菜幼苗悄然萌发。

  “这几块地位于垄上,交通、灌溉不便,导致村民不愿意耕种,时间一长就荒了。”镇长万勇说,为解决耕地撂荒这块“心头病”,涂家垴镇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加强惠农政策宣传等方式,全力推进撂荒地盘活利用。

  今年秋天,涂家垴镇引进四川合江县富益粮贸有限公司流转土地逾1万亩,依托企业资金、技术、渠道等优势发展粮油规模生产。目前,该公司已在涂家垴镇15个村整治撂荒耕地近3200亩。

  “我们计划在涂家垴镇打造万亩酿酒专用粮高标准种植基地,发展‘高粱—油菜’轮作,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确保土地不闲置。”四川合江县富益粮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泽江说,明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围绕基地建设存储仓库、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支持村民就近就业,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近年来,我市把撂荒耕地整治与发展乡村产业相结合,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促进能人返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多渠道推进荒地复耕复种,昔日“沉睡”的耕地重新焕发新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