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侧记

用“数字速度”提升“民生温度”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1-14 语音:播放

  编者按:

  用“数字速度”提升“民生温度”,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农村经济社会新发展,已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11月7日,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在华容区召开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盘点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效,深刻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

  来自全省网信系统、农业农村系统、数字运营商等100多名代表齐聚华容区,现场感受华容区全力打造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新样板”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后劲。

  惠民服务+智慧监管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元”

  11月7日下午,参会代表们来到华容镇刘花村实地考察。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大家穿过“外婆小院”“外公的竹林”“姥姥的菜地”“乡风苑”等一个个颇具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沿着湾里的当家塘往前走。

  忽然,“注意安全,水深危险”的警示声从塘边户外智能音柱一遍遍传出。原来,这里是该区防溺水监测系统的一个监测点。

  华容数字乡村防溺水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在全区装有62路防溺水摄像头。防溺水摄像头由防入侵警戒摄像机、户外智能音柱组合而成,实现监控区域的实时预警,警戒语音提醒人们远离危险水域。如果现场语音提醒后,来人仍未离开警戒区域,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将进行远程喊话劝离。目前华容区防溺水警戒系统已产生预警14万余次,今年华容未发生青少年溺亡事件。

  绕过当家塘,大家来到刘花村数字乡村一屏统揽大屏幕前。只见屏幕左上方是全村居民、党员等基础信息,下面是智慧视频平台,融合了防溺水、雪亮工程、孤寡老人关爱、平安城市等所有视频监控。

  擦亮智慧监管“千里眼”,植入数智治理“智慧脑”。近年来,华容区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建设新型数字乡村。融合雪亮工程、明厨亮灶、秸秆禁烧等系统1022个视频探头,与20个火警监控点、89根山塘水库监测杆、无人机等设备共同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打通智慧监管“大动脉”。

  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华容区打造了“数字乡村”治理服务一体化平台。通过建设基层数字乡村治理服务一体化平台,整合基层乡镇网格人、地、房、物、事、情、组织等信息,统筹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等资源,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地图的形式将网格信息、事件等信息作为统一的可视化呈现,打造新型、智慧的基层乡村治理和乡村服务创新模式,最大限度消除乡村治理中的隐患因素,减轻治理工作负担,帮助乡村更好地实现精细化治理,打通数字乡村服务村民的“最后一米”。

华容台创园兰花馆里电商直播引得参会人员驻足观看。

  特色产业+数字技术 探索数字农业“新业态”

  从华容镇刘花村出发,不到15分钟的车程,大家来到位于段店镇的华容台创园。这里主要展示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同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

  兰花馆里,蝴蝶兰、火焰兰、天鹅兰、咖啡兰、卡特兰等十余种兰花争奇斗艳。徜徉在花海里,大家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电商直播区,几位专业网络主播各自在镜头前向观众展示各种不同的花卉,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与主播实时交流、购买和学习种植养护知识。

  “这个菜怎么可以长这么大?”“养鱼无需换水,种菜不用施肥,妙得很!”在鱼菜共生馆,现代农业科技和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引得大家发出阵阵赞叹。

  “菜架上都插有二维码标识,这是农产品的‘溯源码’,扫描这个码,可以快速获取该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收货时间、数量、质检情况……”根据讲解员的指引,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扫码查看。

  通过手机,不仅实现农产品可溯源,也实现了用工智慧化。为了提升用工效率和改善传统用工模式弊端,华容区开发了乡村智慧用工系统,为当地各大农业企业提供便捷的用工平台,也能够帮助村民更容易找到工作。

  智慧用工系统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小程序,利用微信的用户基础,使得雇主和应聘者能方便、高效地获取用工信息。目前智慧用工平台在华容发布招聘信息10350条,提供近430个就业岗位,平均求职人数约650人,并且每月为使用者推送证书考试消息。智慧用工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了本地企业的招工效率,加快了从业人员流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增加了动力。

  “数字化实实在在改变了华容区农业农村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数字翅膀,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数字化使乡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农业变得更强。”孝感市云梦县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冯伟由衷赞叹。

  数字技术在乡村的落地,深刻改变着千百年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华容区不断探索数字农业“新业态”,通过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试点打造“无人农场”;探索数字技术与种植业深度融合,通过部署前端智能传感设备,对土壤墒情、气象、病虫害等田间综合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前端信息综合分析,定时定量精准灌溉,实现水稻插播、收获、加工等过程无人化操作和数字化管理,支持农产品溯源;通过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多渠道拓展农机、农技服务,打造乡村生产要素流通交易中心,使数据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动态监测+精准帮扶 实现防贫预警“智慧化”

  华容数字乡村体验馆主要展示华容历史、华容数字乡村建设总体概况以及华容区高新企业科技成果。大家一边参观,一边感叹华容区全力打造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新样板”的魄力。

  体验馆楼上便是华容数字乡村指挥中心,这里是华容区数字乡村的“最强大脑”。围绕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华容区开发了与省、市大数据能力平台协同联动的数字底座。数字底座已对接16家委、办、局,创建917张数据表,建立主题库6个、专题库10个,已累计汇聚2.19亿条数据。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向各位领导展示监测户纳入全流程:华容镇华容社区姜某因患有卵巢癌,每月需多次到鄂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系统通过医保数据触发预警,基层工作队接收预警信息,并上门排查、确认,遂将姜某纳入帮扶对象,并对其进行健康就业帮扶……”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大家对华容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为建立“主动发现、动态监测、自动预警、精准帮扶、信息反馈”全链条管理,华容区抢抓国家级试点机遇,开发建设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在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信息基础上,智慧防返贫系统汇集了农村居民人口数据、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和行业部门数据,以资源挂接方式导入底座,并实现省、市、区三级数据互联互通与动态交换。目前,智慧防返贫系统对全区农户实现全覆盖动态监测,汇聚数据60余万条。

  与此同时,建立系统智能预警、部门筛查预警、基层摸排预警、农户申报预警“四位一体”监测预警体系,对农户“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全方位监测。对医疗报销、教育支出、临时救助等20余项数据设置 “预警线”,通过自动分析比对,智能评估返贫致贫风险点,做到返贫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目前,推送预警信息3314条。

  为推动防返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华容区采取中心化调度指挥、电子化台账管理模式。一方面,建立以防返贫数据库为大脑、运行指挥中心为枢纽的智能指挥体系,农户触发风险后,指挥中心进行调度指挥,对信息推送、派单核查、帮扶落实、成效监督等各环节实行一键联动,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返贫监测帮扶调度体系,纳入监测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50%。另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监测户“一户一档”电子档案,将所有监测信息、救助信息、救助结果等数据生成电子台账,建立信息系统,可实现预警信息、帮扶措施等数据一键汇总与导出。

  数字赋能+智慧引领 推进数字乡村“新基建”

  华容区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案例入选2023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优秀案例,入选全省十大优秀应用案例,获得湖北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A类项目评定;数字乡村智慧治理平台案例入选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编制《数字乡村运行中心运维服务规范》和《数字乡村建设基础信息规范》两项地方标准,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贡献智慧力量……用 “数字速度”提升“民生温度”,数字乡村建设的华容作为,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

  “华容区始终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积极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华容区委副书记、区长龚骏在作交流发言时指出,自2020年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以来,华容区委、区政府迅速决策、积极响应、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武鄂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区委常委、副区长牵头负责,相关区直单位、乡镇主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确保试点工作方向不偏、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最终构筑起以区委网信办、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局及其他区直部门为主体的铁三角推进模式,建立了决策、技术、场景三个维度协同推进的建设体系。

  为夯实基础设施,打造硬核支撑,华容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畅通数字信息传输渠道,4G基站和光纤接入实现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超90%。投资90亿元打造光谷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省级重点项目,以大数据与云计算、5G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延伸带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行业细分领域。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据悉,华容区数字乡村(一期)项目由联投湖北省数产集团提供总体解决方案落地实施。该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数产集团强化国企责任担当,成立建设工作小组,在华容区设立交付中心,围绕数据体系这一关键,强化顶层设计,以加快华容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乡村深度融合为目标,充分发挥云、网、数、安、感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搭建“1+1+3+1”总体技术架构,即“1”个数字底座、“1”个数字乡村运行中心、“3”个智慧场景应用、“1”个惠民服务体系,形成省、市、区、镇(乡)、村五级贯通的数据体系,以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防返贫、乡村数字治理等典型智慧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建设一批见效快、应用广的智慧化应用,并围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制度流程再造、技术融合应用、场景创新运营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沉淀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全媒体记者李文晋 特约记者潘协凯 通讯员赵小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