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由“智”及“质”——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农业蓄势赋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5-28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戴静

  近日,碧石渡镇樟树岭村樟嘉裕民生态农业园内,农户轻轻扭动阀门,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向四周喷出雾状液体,营养液落在叶面上,为果树、蔬菜施肥。

  放眼鄂州田间地头,新农机驰骋、新品农作物落地、新农艺见效……新质生产力赋能绘出春耕“新画卷”,为农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种子“走上”自强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

  在杜山镇兴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蘑菇基地,一垄垄翻新过的田地土质干爽通透。

  “10亩地、10万斤稻草秸秆,可以出5万斤菇。”该公司负责人徐斌说,引进的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栽培技术,亩均出产大球盖菇3000至5000斤,亩均收入近万元。

  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栽培技术由兴港生态农业、鄂州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手开展转化落地,在水稻收割后的稻茬田种植大球盖菇,利用闲田,消化秸秆,改善土壤结构。

  近年来,我市多方引智,厚植种业资源“家底”。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打造我国原创性水稻科学与新技术的研发平台;省种子集团公司鄂州基地累计培育107个农作物品种;武昌鱼原种场年产各类苗种2亿多尾,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鄂州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国保介绍,研究院依托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或改良农作物、畜禽、水生生物新品种。目前,签订成果转化项目12个,涉及水稻、小麦、酒用高粱、鲜食玉米育种等;通过国家审定、获批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品种达150多个;太空稻种子进入田间试验阶段。

  加快建设“种业新城”。目前,我市有各类育种基地40多家,其中国家级种业基地3家。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生猪优质率达0.98%以上,名特优水产品优质种苗占比70%以上,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鄂州基地性状稳定的无刺武昌鱼(F2、3代)培育成功。全省首创梁子湖螃蟹大眼幼体养殖成功。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市重视科技支撑,强化装备服务,配套良种、良法,让会种地的农民更“慧”种地,让万千田园晕染新绿,丰收的希望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4月24日,华容区举办首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来自该区5个乡镇的农机手们大展身手,各显神通。 通讯员 吕蔚 摄

  农业机械智能化

  “无人机不仅能拍摄,还能播种!”植保无人机在田野上空来回穿梭,1分钟播种一亩地,省时省力省人工,节约成本。

  4月10日,杜山镇东港村油菜基地90亩油菜进入盛开期,此时也是以菌核病为主的油菜病虫害高发期。

  “无人机载药量100升,一次飞行可喷洒20亩油菜地。”无人机操作员蔡良凯说。

  无人机平地而起,在低空匀速飞行,喷出的农药呈雾状,均匀洒在油菜上。20多分钟,就完成了农药喷洒工作。

  “现在春耕全程机械化,90亩的油菜地,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喷药、施肥等作业。”蔡良凯笑着说。

  新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杜山镇东港村流转土地1100多亩,种植油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做到“耕、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智能化。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自动化完成水肥配比,并进行大面积灌溉。

  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不断研发、升级各种农业机械,研发成果覆盖水稻与油菜机械化直播作业、无人机飞防、自动耕地和机收等环节。

  我市持续推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初步搭建市区两级北斗农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已安装智能北斗终端275台,北斗监测作业总面积达32.75万亩,同比增长35.5%。

  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全市举办水稻机插机播、油菜机防机收、水稻机收减损等技术培训推广活动50余次,以技术赋能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产能,有效降低收获损失率。

  如今,各种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手段遍地开花,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赋能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成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动力引擎”。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在于实现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与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我市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产业链上“手牵手”

  泽林镇万亩湖属低洼湖田,有良好的养虾水资源。

  这里的虾农摸索的“虾稻共生”模式,通过虾沟水渠改造和植被栽植修复等方式养虾,严格限用农药化肥,“人放天养”不仅能保证虾苗的品质,还保护了虾稻共生的生态环境。

  稻田养虾核心区面积4000亩,辐射面积7000亩。“每年种一季稻,养三季虾(成品虾、苗种虾、亲本虾各一季),每年生产100多万斤虾苗销往全国各地。”万亩湖总场党支部书记程建中说。

  杜山镇明天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养殖“华海1号”武昌鱼300多亩。该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科研基地,定期使用增氧机给鱼塘增氧,武昌鱼存活率大大提高。

  工厂化养殖,更加集约环保。我市武昌鱼养殖颇具规模,主养、混养、套养面积40.34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养殖基地2个,千亩以上养殖基地36个,百亩以上养殖基地148个。同时,推广“一季稻三季虾”等“双水双绿”稻渔养殖模式10万亩。

  湖北富农公司生产的武昌鱼等水产类加工食品,供应省内外大型超市、旅游景点等销售网点。该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联合开发武昌鱼休闲食品,每年加工武昌鱼1000余吨。

  农产品加工是补强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我市现有武昌鱼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30余家,加工武昌鱼熟制品、腌制品、熏制品3大系列20余种食品,年加工能力2万吨。

  “让农业从销售农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产量向提升质效转变,从单纯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力点在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的特征,就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催生稳定性更强的农业质态。

  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助推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我市投入7700余万元治理水产养殖尾水6万亩。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2.71%,高出省级考核指标12个百分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28吨,回收率达75%以上,处置率100%。全市无害化厕所普及率82.99%,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初夏,片片动人的金黄,满眼盎然的绿意,跃动着鄂州乡村振兴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