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晓茹 通讯员 史述钊
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美丽的庭院……在6月荷花初开的季节走进蒲团乡何桥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令人心情愉悦。谁能想到以前的“空壳村”,竟变成了如今的和美乡村。
何桥村曾经是一个资源匮乏、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近年来,何桥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基层治理为支撑,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如今成功破壳,一幅“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完善基础设施“敲”开致富门
“多亏村里帮我们修好沟渠,再也不用担心田里灌溉的问题了,而且新修的机耕路也非常方便。”说起家门口新修的沟渠,何桥村村民蔡电良高兴地说。
何桥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毗邻武黄高速公路,樊蒲路穿村而过,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但受限于田块分散,湖泊水面多的地形条件,部分湾组交通道路、产业路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如遇强降雨、洪涝灾害,就可能导致农田被淹,农作物减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经过初步测算,修建新泵站水渠的工程费用高达十万元,这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何桥村来说是一个大难题。何桥村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朱祥清了解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领导汇报情况,争取泵站水渠建设资金10万元,并拿出自己1万元的办公经费用于泵站水渠建设。
蔡家畈1组的老党员蔡元利也主动站出来,出让自己的责任田用于修建机耕路和泵站水渠。
谈到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蔡元利说:“我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已经69岁了,能为村里做点事,我感到很自豪,对得起自己老党员这个身份。”
在蔡元利的感染下,湾组村民纷纷出钱出力,除了机械和用料,几乎实现了“零成本”。新建起来的蔡家畈泵站从拾湖港取水通过渠道,能自流灌溉蔡家畈湾2个小组的500多亩土地。
如今修建中的机耕路和泵站水渠成为了全村村民“人心齐泰山移”的致富象征。
土地流转“转”出增收新活力
何桥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湖泊纵横,适合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但由于早些年农田基础设施差、农田不连片、生产“碎片化”等因素,撂荒面积占比较大。作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稻米产业势在必行。
为破除土地增收难题,何桥村党总支引入经营主体,流转土地300亩用于优质稻种植,并与包保领导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新明联系,将500米灌溉水渠建设列入区人大“一下三民”项目清单,区人大给予7万元资金扶持,解决了优质稻种植土地和灌溉水源的问题,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通过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每年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
“我们通过引入新的经营主体的模式来共同盘活闲置资产,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也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何桥村党总支书记吴海堂说。
此外,何桥村党总支还积极发挥乡情纽带作用,招入企业安家落户。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何桥村“半隐素园”二期项目正逐步落地发展,农庄种植面积达120亩,共有36个温室大棚,品种多样,其中包含阳光玫瑰、小番茄、甜瓜、茄子、黄瓜、彩椒、菠菜等,绿色无公害品质经权威检测认证。
在今年清明节、“五一”节假日期间,何桥村人气爆棚,在无限田园风光里呈现出人气、财气、烟火气交织沸腾的火热状态。
蒲团夜话“话”出村民幸福感
随着道路的拓宽、产业的增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提高。面对何桥村未来该如何强化基层治理、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村“两委”采取多种方式,结合“蒲团夜话”,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大讨论,充分发挥党员和乡贤作用,推动群众从“我想我要”变为“我干我做”,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万家窑10组位于吉刘街集镇背后,人口密集,人居环境脏乱差,建筑垃圾、厕所牛棚侵占了主干道路,不仅影响村庄形象,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为改善环境,村里启动了万家窑的环境整治工作。
面对群众刚开始的不理解,乡驻村领导同何桥村“两委”一同到万家窑开展“蒲团夜话”活动,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意见。并采取逐一入户沟通、宣讲政策的方式,最终湾组村民同意拆除自家违建。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如铺设水泥路、修建群众活动广场、增设健身器材等。村“两委”一一登记在册,纳入改造计划,湾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村民们的共同心愿。今年以来,何桥村深入开展“蒲团夜话”,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成效共享的生动局面,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