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曹彦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提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所系。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牢记建设“幸福家园”嘱托,鄂州长港镇峒山村今春又有新故事——
2024年秋,峒山村栖客露营基地举办“小农夫”割稻比赛
“我在峒山一天天长大,长港牵着我的峒山走天下,总书记来到我的老家给我的乡亲留下话……”春日的峒山村格外美丽,晨雾还未散尽,陈川哼唱着《峒山老家》,已俯身在水杉林间擦拭木桌,做起事来干劲十足,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这片绵延十里的水杉林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种下的,如今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栖客露营基地。林间飘来糍粑的甜香,几位从武汉来的游客正抡着木槌,在石臼里捶打蒸熟的糯米,笑声惊飞了枝头的燕雀。
从霓虹灯到萤火虫
2010年,刚成年的陈川随父辈到上海经营灯具生意,随后又在鄂州市内投资做餐饮。收入稳定的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乡村梦”。
“农村创业投资高,风险大,你刚成家,不要冒这个险。”虽然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2022年,陈川仍决定回乡创业。他望着水杉林隙间漏下的碎金般阳光和夜里的点点萤火,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峒山村时说的那句话:“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心底无限坚定。
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割荒草、铺石子、架帐篷,50名村民挥着镰刀与陈川并肩作战。2022年11月20日,栖客露营基地如愿建成开业。然而,由于前期经营偏于专业户外露营,2023年露营基地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走了一些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也犹豫过要不要留在农村。”但看着由乡村振兴奖补资金出资为基地建的栈道、公厕和停车场,陈川下定决心要做出点名堂。
“乡村的价值不在于复制风景,而在于创造生活。”2024年3月,陈川解散团队,一个人在基地琢磨了一个月,“始于山水,归于烟火,让客人们沉浸式体验乡村农事活动。”他决定在营地贩卖“乡村生活”,将基地活动与村内现有农业资源紧紧结合。
2024年4月28日,基地重新开业后,他自己做策划、运营,又做活动导师,首场水杉林钓龙虾、捉鸡捡蛋活动迎来开门红。“十一”假期,基地单日接待量突破400人,平日接成人团建、周末做亲子游,营地席位常常需提前半月预订。
从“流量”到“留量”
“分享农村创业故事、拍摄营地热闹的活动,网友们很爱看。”2024年,抖音账号“归乡人|陈川”火了,为营地带来一波流量,“从线上看风景到线下参与农村生活,人气就是景气,‘流量’就是‘留量’。”
“去年以来,果园都被我们采空了,现在来就挖野菜!”田埂上挎竹篮的许女士一家被抖音视频吸引来“二刷”,忙得不亦乐乎。
“游客摘果子的钱直接进老乡口袋。”陈川和村内十余个种养殖农户签约,超出营地赠送数量的部分,由游客和农户直接结账。
“鲜果自己摘,游客开心,而相比以前批发卖果模式,我们的收入也更高了。”忙完自家农活,60岁的陈婶还在基地帮忙,她做的泡菜是客人们抢着要带走的峒山“手信”,“以前种田种地年入3万块,现在基地打工月挣3000块,家里农货还能卖掉不少。”
营地带火了农事体验,农事体验催生了订单农业。峒山葡萄、湘莲、小龙虾、土鸡、鸡蛋、红薯等农产品都是游客的心头好。露营基地现有长期工8人,兼职20余人,带动周边种养殖农户增收30余万元。
研学课堂上孩子们仔细辨认稻穗与稗草,兴奋地抱着自己割下的稻谷,去碾磨、去壳,然后小心装袋带回家,感受丰收的喜悦也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基地新流转80亩农田打造的“小农夫”农事体验中心也即将“上线”。
“今年还会举办农耕赛事、儿童体智能活动,让客人们住下来,再住久一点。”陈川计划与村内华美创意园、乡愁学堂、峒山客舍、西岭别院等业态合作,形成乡村产业联动。
乡愁照见未来
暮色四合时,陈川总爱漫步整治一新的长港河岸。曾经淤塞的河道如今清波漾漾,绿色经济守护着流域生态。岸边民宿灯火次第亮起,像缀在青绸上的明珠。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峒山村一直在答卷。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峒山村有序流转土地近万亩,建成嘉禾水产、峒山葡萄园等22个农业产业基地,形成“峒山”区域公共品牌系列农产品,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耕作、智能化作业。同时,依托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峒山农产品积极融入生鲜产品全球供应链,销往全国飞向世界。
村内生活污水全部并入管网或末端收集处理,村湾保洁治理覆盖率、生活垃圾转运覆盖率达到100%。习近平总书记在峒山考察过的蓝焰生物质能源公司,通过农业废弃秸秆无害化利用,热解生成生物质燃气、无烟碳棒等多种生态产品,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峒山村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
2023年,峒山村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村对村内古树、古井、古屋、古道进行系统性保护和适度开发,精心开展峒山3A景区旅游路线运营和4A景区创建工作,全域30余个旅游节点构成区域旅游格局,让传统古村落既能得到良好保护,又能用于适度开发和旅游观光。
十二年来,峒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万元增长到3.78万元,全村产业基地总产值达1.3亿元,村集体收入从26万元增长到502万元,留在本地就业人数从800人增加到2800人。如村歌《峒山老家》所唱,“念念不忘是我的峒山老家”,回乡生活的村民越来越多。
去年深秋,陈川的堂哥陈杨也回到村里,到露营基地帮忙,“家里长辈们,现在都特别支持我们回村发展,说创业还是家乡好啊!”乡愁博物馆墙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峒山的照片旁,新添了村民和游客笑脸墙。
记者手记:
如今的峒山,年轻人的木槌捶打的不只是糍粑,更是乡村振兴的铿锵节拍;水杉林摇曳的不只是乡愁,还有共同富裕的新芽。陈川们用三产融合的钥匙,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密码,让“幸福家园”的嘱托在每寸土地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