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5-14 语音:播放

岳石洪村山峦叠嶂,风景优美,将村庄打造成了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鄂州,作为湖北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党建领航、产业赋能、文化铸魂“三驾马车”精准发力,蹚出了一条独具鄂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 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我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让党员徽章在乡村振兴一线熠熠生辉。

  长港镇峒山村的蜕变,便是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曾经,峒山村是个贫困落后的村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薄田。峒山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创新,推行“党总支+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党总支牵头成立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村民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委会主任占志启介绍:“我们通过给村民流转费、统一缴纳医保、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和儿童发放补贴补助等方式,让村民放心把土地交给公司。”

  土地流转后,峒山村发展步入快车道,陆续引入22个农业产业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涵盖特色农产品、花卉苗木等多个产业领域。村民陈学波去年流转150亩地进行虾稻连作,年收入达40万元。他笑着说:“我是第一个向村委会提出承包土地干虾稻连作的人,如今规模越做越大,村民跟着我干,钱包都鼓起来了。”

  如今,峒山村人气渐旺,不少外出年轻人返乡创业。返乡青年陈川投资300万元在村里水杉林建起栖客露营基地,成为鄂州及周边城市市民出游的热门景区。“村里环境好,家人在身边,还有政策支持,农村到处都是创业机会。”陈川说。

  峒山村的成功并非个例,鄂州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施“头雁工程”,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积极推行党员“1+ N”联系农户制度,及时解决群众问题,为乡村振兴筑牢组织根基,点燃乡村发展的“红色引擎”。

  产业赋能 铺就乡村振兴“金色大道”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部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鄂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鄂州汀祖镇岳石洪村,曾因矿石开采而闻名,但长期开采导致生态受损,山体毁损、污水横流,村庄环境恶化。2013年,岳石洪村关闭所有矿井,封山育林,开启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必须寻找新出路。”村党支部书记程宏回忆,经过多方考察,村里决定凭借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2018年,岳石洪村引进湖北百村集团,开展矿山修复和乡村旅游开发,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种植茶叶打造矿茶公园,沿溪流种植桃树、梨树,修建滨水休闲步道和28.7公里山林氧道,直达东方山,将村庄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如今,岳石洪村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里还新建了游客中心、花溪酒店、木溪民宿咖啡馆等旅游设施,吸引10多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从事乡村旅游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

  岳石洪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鄂州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2024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85万亩;鄂州武昌鱼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杜山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一项项成就彰显了鄂州乡村的产业活力。

  文化铸魂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踏入涂家垴镇斗山村,村塆小道旁,红色主题绘画醒目,红色宣传语振奋人心,宛如走进红色记忆宝库。

  斗山村有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1929年,中共鄂城县第七区(贤庾区)委员会在此成立。然而,1930年春,彭献廷等108位共产党人及革命志士被“伪还乡团”囚禁于斗山寺内,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肯定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建立了档案。涂家垴镇党委、政府将斗山寺定为烈士就义牺牲地。2022年,斗山村被纳入全国红色美丽村试点。如今,斗山红文化旅游区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重要节假日前来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英烈事迹广为流传。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斗山村依托梁子湖环湖路,以红色路、文化廊为支点,融入红色文化,建设红色旅游通道,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红色旅游综合体,开发红色研学项目,完善纪念园基础设施,凭借红色资源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斗山村的成功是鄂州以文化铸魂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在鄂州,各地因地制宜,挖掘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非遗文化、武昌鱼文化等,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党建领航、产业赋能、文化铸魂“三驾马车”齐驱下,鄂州正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大步迈进。

  全媒体记者余水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