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文晋
仲夏峒山,荷香四溢,青瓦白墙掩映于山水之间。7月22日,由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主办的“在峒山看见乡愁中国”品牌塑造与实践路径专题座谈会在此召开。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留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殷嘱托;12年后,来自党政学研媒各界的代表齐聚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共探“乡愁中国”品牌塑造的实践密码。
“2013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2024年底达到50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2万元涨至3.78万元。”鄂城区委书记夏鑫用数据讲述峒山巨变。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黄翔曾参与峒山3A级景区创建,在他看来,当前峒山游客中心、公共厕所等设施已完善,但水上运动、咖啡屋等新业态需加快开发利用。他提出拓展定位、做大产品、人性服务、创建4A“16字方针”,建议峒山打造乡愁理论研讨中心,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积极争取纳入我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二级巡视员张航高度赞扬峒山将党建工作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村务公开、文明乡风培育,形成“强党建—兴产业—优治理”的良性循环。同时,他表示将依托党校平台,组织精干师资结合峒山发展数据,深化学理研究,实现“理论高度+泥土气息”的乡愁叙事,推动湖北试点村本土化改造。
“峒山的实践需置于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的背景中审视。”江汉大学党委书记、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覃道明提出,既要避免农村荒芜,又要打破“农村落后”的认知,探索中国式城市化道路。他建议“小村庄必须有大格局,跳出村庄来谋划村庄”,将微观叙事与国家战略结合,形成全国推广模式。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建议,“乡愁中国”品牌塑造要与产业振兴、富民工程结合,延长“一条鱼、一头猪、一粒种、一只鸡”产业链;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结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和美乡村建设、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结合,增强文化认同,让“乡愁”有具体载体;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借鉴“公司+基地+农户”等基层治理经验,提升治理效能。
品牌塑造需以生态为基、产业为核、群众为主、治理为要。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徐艳国指出,“在峒山看见中国乡愁”品牌塑造要强化污水处理、水系连通,打造“有山有水”生态基础;通过三产联动吸引人才回流,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避免“干部谈乡愁、群众缺参与”,深度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力量重塑乡土、书写乡愁;尊重乡村自然形胜与历史底蕴,以党建引领提升治理能力。
新华社湖北分社新闻供稿服务运营主管陈萍则从传播角度建议,紧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将峒山故事融入国家政策趋势,挖掘其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案例的价值。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雷邦贵建议,继续强化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基层治理,加强品牌塑造,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推广,提升峒山在全国的知名度,将峒山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典型的“旅游目的地”“学习考察目的地”“教育培训目的地”。
“共画一张图,提升品牌执行力;共架一座桥,提升品牌承载力;齐唱一首歌,提升品牌影响力。”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陈正祥认为,此次活动采取了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搭台、鄂州峒山唱戏的多方协同联动新模式,期待“乡愁峒山”品牌越擦越亮。
“好酒也怕巷子深。”省纪委原副书记、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陈洪波建议加大峒山宣传力度,以乡愁为纽带打造乡村文化名片,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文化赋能路径,以农民为主体展现乡村文化魅力,协同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乡愁’,当前中央及理论界正系统总结其背后的原理性、原创性理论贡献。”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研室主任、教授郭兆晖表示,中央党校正在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口述实录”项目,通过具体案例挖掘乡愁的理论内涵,结合实践案例与媒体合作,系统传播“乡愁中国”的峒山样本,推动理论总结与实践推广协同。
“座谈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思路的集结。”作为座谈会主持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陈光在总结中指出,要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提升“在峒山看见乡愁中国”品牌全国影响力的路径,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可供推广的模式,让“乡愁中国”照亮更多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