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胡倩 戴勋 通讯员刘东
当最后一波芍药花瓣随风飘落,梁子湖区的田园交响曲正迎来第二华章。
蓝莓园里簇簇紫珠沁着晨露,温室大棚内金黄的甜瓜氤氲出蜜香,游客提着竹篮穿梭藤架,指腹触及的不仅是浆果的凝脂,更是乡村振兴跳动的脉搏。
沃野间,昨日的赏花人潮正化作今日的采果云影,在梁子湖畔交织出“花事”与“果事”的复调韵律。连日来,记者走访梁子湖区各村,见证这片土地如何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四季轮转中续写从“一季花开”到“四季果香”的产业长卷。
盘活资源 闲置土地变“聚宝盆”
6月的梁子湖畔,一片生机勃勃。葡萄正在积蓄能量奋力生长,而蓝莓、香瓜、桃子等水果早已挂满枝头,香味扑鼻。眼下正是绿树阴浓、瓜果飘香的时候,湖畔的微风拂过荡起一片涟漪,古人诗句中的风景和意境,都在眼前了。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全是杂草,现在荒地变成了蓝莓园,也变成了我们增收的‘聚宝盆’!”涂家垴镇张远村莓果公社负责人余再军和工人一起正忙着采摘、分拣成熟的蓝莓,“今年的口感特别好,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也有很多老客户订购。”
与余再军有相同感受的还有白龙蓝莓基地负责人王艳,她说,“看着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白龙蓝莓基地最初是一片荒山,目前已经有3000余亩面积,年产鲜果600多吨,带动百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涂家垴镇蓝莓基地。
相距不足1公里的碧绿蓝莓基地,同样也是从1000多亩荒山开辟改造而来。2014年,基地负责人张利民辞去高薪工作,携夫人到涂家垴镇徐连村建果园。如今,基地已种植了北高丛、南高丛、兔眼三大品系、10多个品种。此外,为应对单一品种市场风险,基地近两年还增种火龙果、柑橘等水果品种,让基地“四季有果”,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涂家垴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才优势,组织各村盘活农户荒地、闲地、沉睡地,让更多土地重焕“生机”,同时引进种植大户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
“全镇蓝莓种植从无到有,总种植面积已有5000亩,每年产鲜果2500吨,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并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涂家垴镇镇长万勇介绍。
科技赋能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6月2日,东沟镇刘河村根生葡萄园的空气里都飘着甜甜的味道。“下个月进入大量采摘期,现在正是关键的时候,不能松懈。”负责人刘更生说。
走进葡萄园,宛如置身于一个科技大棚,在这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每株葡萄都有自己的“大脑”,这个“大脑”可以监测土壤温度,温度偏高时,大棚可自动开启降温;可以检测空气湿度,湿度不够,自动水帘便启动增加大棚内的湿度。
“以前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这位耕耘土地多年的“老把式”感慨道,“得益于这种良好、精准的种植环境,很好地控制了果实的甜度、葡萄的生长速度,也可控制果树病害发生,有效地保证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还具有节水、节肥、增产、环保、节省人力等优点。”
沼山村村干部与工人在智慧大棚查看西瓜的长势。
近年来,刘更生积极拥抱科技种植,葡萄品质显著提升,糖度高、风味佳,亩均产值突破10万元。“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更要加把劲!”眼下,他正筹划对智能管理系统升级,力求品质再上新台阶。
科技赋能的效益倍增效应,在沼山镇沼山村张春生的智慧大棚里展现得更为直观。整合110亩土地建成的15亩智能大棚内,传感器网络24小时无休,精准捕捉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等20余项数据。水肥一体化系统如同“静脉滴注”,将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云端生长模型则持续优化栽培方案,如同一位“数字农艺师”。
“过去种瓜,收成看老天爷脸色,一年一茬还愁销路。”张春生指着电子屏上规律波动的曲线图介绍,“现在大棚智能控温控湿,实现错峰上市,效益比‘望天收’至少高出三倍。”
通过引进山东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结合圣女果、西瓜等特色果蔬轮作,并辅以“线上订单+社区团购”的灵活销售模式,这片曾经的撂荒地焕发新生,亩产值轻松跃上3万元门槛。
上月,第一茬金黄饱满的香瓜上市便销售一空。张春生站在瓜棚内,掐着手指算着西瓜上市的日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融合 采摘篮里盛满“共富经”
周末的沼山镇桥柯村刘泗水瓜果蔬菜大棚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生机勃勃,各类瓜果蔬菜长势喜人。
游客们穿梭其中,欢声笑语中摘下一颗番茄和一个香瓜,孩子们在一旁学着大人的模样仔细挑选,不一会儿,袋子里就装满了丰收的成果。“这里的蔬菜瓜果新鲜又健康,这个香瓜和西红柿口感跟小时候吃的一样,最重要的是亲自采摘的过程非常有趣。”带着孩子前来采摘的游客刘女士开心地说。
刘泗水瓜果蔬菜大棚基地香瓜长势喜人。
谈起瓜果的种植技巧,基地负责人彭合松眼中闪烁着光彩。彭合松是桥柯村村民,此前一直在山东省寿光市做农业,去年回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瓜果。在种植过程中,他经常琢磨如何种出品质极佳的瓜果。
“家乡良好的生态资源,加上山东的种子和先进的技术,我相信这片土地一定能长满硕果。”彭合松介绍,“基地主要以采摘为主,目前有西红柿、香瓜、黄瓜等9个品种都比较受欢迎。同时,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通过错峰种植有效拉长瓜果的供应周期。”
在距离桥柯村几公里外的小熊家庭农场里,负责人熊先胜正忙碌着为游客准备采摘的篮子和烧烤的食材。
“跟朋友在这里来搞个烧烤、采摘季节限定的水果,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很惬意!”来自武汉的市民范先生介绍,“这几年到了采摘季,就会约好三两好友驱车过来,已经是农场的老顾客了。”
七年前,在北京医药行业打拼多年的熊先胜回家乡创业。2021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来农场考察,被梁子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决定与小熊家庭农场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多功能田园综合体农业模式,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试验示范基地。2023年,基地试种8亩1.8米至2.3米高的巨型稻并顺利收割。
目前,小熊家庭农场占地面积达到360余亩,以培育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巨型稻为重点,融休闲观光、瓜果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学于一体。他精心选种培育的鹰嘴桃、黄桃等十余种蔬果,畅销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当颗颗果实化作风景,处处风景孕育丰收,绿水青山便拥有了永续发展的密钥。”在梁子湖区,这样的农旅融合画卷正徐徐铺展。全区遍布逾百座采摘园,精心打造“春采茶、夏摘桃、秋收橘、冬挖藕”的四季主题线路,并配套发展起各具特色的民宿与农家乐,让田园诗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