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勃生长的新故事

看我市传统农业如何从“看天吃饭”到“订单上门”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10-18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张兮 通讯员 刘萍

  10月的鄂州,秋阳穿过塑料薄膜,在梁子湖区沼山镇少峰村的蔬菜大棚里投下斑驳光影。

  从“看天吃饭”到“订单上门”,我市大力推广设施蔬菜种植模式,让一个个温室大棚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棚”,传统农业正上演着“棚”勃生长的新故事。

  贝贝南瓜的“订单密码”

  在少峰村设施农业基地里,53岁的村支书刘汉青蹲在藤蔓间,指尖拂过金黄的贝贝南瓜感叹道:“去年这时候,我们还在为露天种植的蔬菜冻烂在地里发愁。”

  说罢,他托起一个贝贝南瓜,瓜皮上的条纹像镀了一层金粉。“你看这瓜,单个重300克左右,超市就认这个品相。”

  今年初,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刘汉青发现贝贝南瓜的口感以及销量都很好,于是就在基地里试种了5亩。

  他带着村民搭起钢架大棚,引入滴灌系统,请来农技专家指导授粉。如今,藤蔓间挂满的南瓜已被市区3家超市提前预定,“总产量预计达到6000斤,按8-10元/斤算,能收入5万多元,是种普通蔬菜的3倍。”刘汉青说。

  大棚里的“就业车间”

  “王大妈,这筐圣女果熟度正好,小心别碰伤蒂部。”沼山镇桐油村的蔬菜大棚里,村委会副主任张邵虎正指导村民采摘。

  62岁的王桂香戴着草帽,手指在鲜红的果实间翻飞,“以前在家带孙子,没有一分钱收入。现在大棚里干活,每天80元,每月能挣2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

  这个去年11月建成的8亩大棚,如今成了周边村民的“就业车间”。

  “我们除了种圣女果,还种了番茄、甜玉米。”张邵虎算了一笔账,“现在圣女果批发价8元/斤,番茄4元/斤,预计年产值能达到14万余元。”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大棚常年需要人手打理,从播种、摘果到打包,近20位像王桂香这样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大棚建起来,不少人说要回来学技术呢。”张邵虎望着棚外排队领种苗的村民,眼里笑意盈盈。

  智能温控的“错峰经”

  “现在棚内温度25℃、湿度60%,正是番茄坐果的最佳条件。”沼山村蔬菜大棚基地里,负责人张春生盯着手机上的智能控制App。

  20台农用空调随时“待命”,它们可利用地下水循环系统来调节棚内气候。这个投资180万元的15亩智能大棚,是6个村的衔接资金“抱团”建成的,也是梁子湖区设施农业的“样板间”。

  “传统种植小番茄,夏天怕涝冬天怕冻,一年最多两茬。”张春生指着长势喜人的番茄苗说,“我们通过控温、控肥等技术来调节小番茄的生长周期,让它在春节以及清明前后上市,实现最佳的经济价值。”

  眼下,张春生正忙着落实他的“兴农计划”。

  “我们十分重视农业人才,目前已经和华中农业大学谈好合作。”张春生在优良品种的推广示范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你看这樱桃番茄,甜度比普通品种高2个点。”

  从少峰村的“订单南瓜”到沼山村的“智能大棚”,今年鄂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突破1.2万亩,播种面积近4万亩。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市场对接”模式,全市设施蔬菜亩均产值达1.8万元,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曾经靠天吃饭的田垄上,一个个温室大棚正撑起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