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刨出好光景——梁子镇村民自主脱贫故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3-20
语音:
记者 柯明珠 特约记者 李君亮
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各地全力以赴忙脱贫。然而,梁子湖禁捕一年多,梁子镇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没了螃蟹和鱼支撑的梁子镇,村民们靠什么脱贫?
3月15日,记者来到梁子镇,这里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湖岸码头修葺一新,苗木、花果、农产品等产业基地发展兴旺。
梁子镇党委书记吴丹称,近年来,梁子镇在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上,以精准脱贫为契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崛起、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主动脱贫的村民典型。他们用平凡的方式自主脱贫,为梁子镇带来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铺开了全域发展新“底色”。
【流浪汉】回村当老板
3月15日,梁子镇沙湾村1组。看着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刘健心里美滋滋的。
“爸爸去世得早,妈妈患有精神疾病,我13岁就四处漂泊打工,像‘流浪汉’一样。所以格外渴望温暖。”刘健说。
2014年,听说家乡发展得很好,一直漂泊在外的刘建返回家乡,跟着叔叔刘正兵学习渔业养殖。
然而,父亲在世时欠下十几万债务,家里又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2015年,一家人被列入精准扶贫户。
“在外是‘流浪汉’,好不容易回到家,却成了贫困户,我不甘心。”刘建急得团团转,他找到扶贫部门,要求他们帮着想想办法。“不甘心,那就要想法子改变。”和扶贫干部多次交流后,刘建提出,自己懂一些养殖技术,想养鱼。
2016年,驻村扶贫单位梁子湖区纪委出资6万元,帮扶刘建流转70亩土地,建了3个鱼池。
刘建赶紧筹钱买回鱼苗和养殖工具,高高兴兴地当起了渔老板。
“这孩子肯吃苦,经常跟着我下池子。有时候被池泥甩了一脸,他也没皱过一次眉。但是,每当遇到养殖上的难题,他又总拉着我问个不停。”看着侄儿有了自己的事业,刘正兵真心替他高兴。
在刘建的精心料理下,鱼池很快获得丰收。到现在,刘建靠养鱼一年大约能挣5万元。
由于养殖技术精湛,刘建经常被附近养殖户请去帮忙,甚至有人从咸宁等地赶来,请他过去传经送宝。
2018年底,刘建还清所有债务,脱了贫。
今年,刘建发现小龙虾市场行情不错,打算转型养虾。
他说,“池子已经消毒完毕,等下个月就能放虾苗了。
就业成全一家人希望
丈夫去世,婆婆体弱,辛苦拉扯2个孩子,其中一个还身患重病。摆脱贫困,对于这样一个缺失劳动力的家庭而言,就像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然而,去年在梁子镇刘斌村7组,一个叫尹燕妮的村民却梦想成真。
刘斌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和众多村民一样,尹燕妮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8年前,丈夫的突然离世和儿子生病,顷刻压垮了尹燕妮的家庭。
“2015年,尹燕妮一家就入列了贫困户。”村扶贫干部说,尹燕妮的婆婆身体不好,大儿子5岁时就患了一种罕见的触动症。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欠下20万多元的巨债。
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扶下,39岁的尹燕妮被推荐到了附近一家服饰厂,当起了缝纫工。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进车间就拼命似的干活,“工厂是按件计工,加把劲的话,一年能挣3万多元钱。”
去年,刘斌村引进苗木公司,建立了“斌之园”袋装苗木基地。尹燕妮等一些贫困户被纳入基地,参与年终分红。
“多亏了扶贫干部和党的好政策,要不然,我哪能享受这样好的待遇?”尹燕妮感激地说。原来,由于家庭困难,尹燕妮拿不出任何资金入股。扶贫干部得知后,帮她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作为入股资金。
去年底,尹燕妮一次性领到2000元钱的基地分红。加上有固定的收入支撑,尹燕妮一家顺利脱贫。
“是政府挽救了我们的家啊。”大年三十那天,尹燕妮悄悄将家里的记账本搁在丈夫遗像前,低声念出家中每一笔收入,抹平的每一笔债务。
“儿子的病情总算稳定,之前欠的债也快还完了。咱妈啊,她还在基地打工呢。有了政府帮扶,家里又有了希望……”尹燕妮念着念着,已经泣不成声。
“不认命”的老两口
尽管因病致贫,干不了重活,但60多岁的田元桂和黄国清老两口却一直不肯“认命”。
这几年,老伴成天在外打零工,田元桂则一个人在家烧饭、种地、养鸡,照看2个孙儿。
“我养了50只鸡,种了2亩湘莲,1亩油菜,一池菱角,空闲时到附近扶贫基地打工。还当上了村湾保洁员。”田元桂说。
很快,老两口就顺利脱贫。谁知,就在日子越过越平稳时,去年底,老伴黄国清又一次病倒了。
“男人不能动了,我心里压力比谁都大。可是,我不能也被压垮了啊。”经过短暂的挣扎,田元桂抹着泪,一边干活,一边为自己打气。
老伴要管,活也要干。每天下午,她还得骑电动车接孙子放学。如今的田元桂比脱贫之前更忙。
去年,黄庭科湾新建了垃圾回收站。田元桂又多了一项垃圾分类的工作。湾里垃圾回收站距离田元桂家不到200米,田元桂每天要来回跑好几趟。
垃圾回收站内,几只绿皮垃圾桶并列而立,分别装着废纸、废铁、药瓶、布料等不同种类的垃圾,少许杂物被装袋,整齐码放在墙角。
“刚和上一级回收站打了电话,他们说,下午就来拖这些分类好的垃圾。”田元桂说着,一边动作麻利地分拣垃圾。
如果时间允许,田元桂也会自己上各家各户收垃圾,收一斤废纸5毛钱,6毛钱转卖,就能赚一毛钱。湾子离镇上有段距离,隔三差五地,她也会买些实用的生活用品,和村民兑换垃圾。
“这几年,政府给的惠民政策,样样我家都享受到了。如今,好不容易脱了贫,我总不能不思进取,再赖上政府吧。”田元桂说,现在最惦记的,就是盼着老伴快些好起来,和自己并肩作战。
牵着牛儿奔富路
三月里的梁子镇沙湾村,春意正浓。
青色山坡上,几头牛欢快地吃着草。50岁的曾凡远牵着绳,静静地守在一旁。粗糙的牛绳被他捂得暖起来,正如他此刻激动的心。
曾凡远一家5口人,是沙湾村精准扶贫户之一。
“哪个不想出去挣大钱哟!可是我一走,家里一个精神残疾的妻子,三个半大的孩子,由谁来管?”家庭的重担,由不得曾凡远分神。无奈之下,他只能窝在家里。
这些年,曾凡远几番努力,打过工、采过菱,还挖过藕,但家庭困境没多大改变。
“只要他有脱贫决心,说什么也要拉他一把。”2017年,梁子湖区纪委扶贫干部王从平来到了曾凡远家。了解到曾凡远一家的现状,王从平深受触动。
“他来过我家好多次,和我讲政策,还推荐我养牛。说是成本低,见效快,还能照顾家里。”曾凡远也觉得养殖创业的方法不错。不久,在王从平推荐下,他接受了几次专业养殖培训,学习养牛窍门。
当年,曾凡远就找亲戚借钱,买回6头小牛,开始养殖。
“真是太值了。一头牛,养一年就能卖到上万元,还能额外领到2000元政策补贴。比以前跟个无头苍蝇似的瞎忙要强多了。”年底时,盯着手上几万元钱的收益,和牛棚里新下的几只牛崽,曾凡远欢喜了好一阵子,养牛的劲头更足了。他甚至腾出手,养了一池鱼。
“第一年养牛时,心里还七上八下的,现在啊,是完全放宽心了。”曾凡远说。2018年,曾凡远还清欠债,顺利脱贫。而今年,他信心更足,打算再多养几头牛,尽早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