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人未至,便听得鸭声一片。昨日,沼山镇沼山村上柯湾边,一痩位皮肤黝黑、身形长的中年人,一手高举竹竿,一边吆喝,一边赶着鸭群向前走。
赶鸭人叫柯民强,两年前还是沼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凭着一股子冲劲,想干、能干的他成为远近闻名的“鸭司令”。
“有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从最初的几百只发展到现在几千只,规模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好。”谈起养鸭脱贫致富,47岁的柯民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由于左手残疾,“鸭司令”的创业路走得有些艰辛。
2016年,在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柯民强开始养鱼、养鸭,还开荒种树。“每天从早到晚,他都在山洼间忙碌,单手喂鸭、捡蛋,甚至锄地,一刻不得闲。”沼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柯子维每次走访,总是见到柯民强在田间地头忙前忙后的身影。
让“鸭司令”没想到的是,刚开始养鸭,自己就吃了败仗:基地遭遇洪灾,亏损近10万元。
看到柯民强的窘况,大家都急在心里。2017年,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送来5万元扶贫贷款和产业奖补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相信一定能干好,不会放弃的。”充满信心的柯民强又开始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18年,养鸭业逐渐步入正轨,基地收入达到10万元,柯民强一家脱贫了。初尝甜头的他又酝酿起“发展大计”。
2019年,柯民强推进基地转型。他首先缩减了鸭群规模,种下20亩狗血桃、红心柚等果树。此外,他还种了湘莲和大棚蔬菜,并在塘边、路边种下海棠花。他说,现在到处都在建美丽乡村,基地发展也不能落后,环境美了,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游玩。
如今,柯民强的“产业”越做越大,每天从早忙到晚,心里充满了希望。“蔬菜今年预计可以卖几千块,鸭子有2000多只,还有鱼……”柯民强一边给鸭子喂食,一边计算着自己的收入,苦尽甘来的“鸭司令”在心中埋下了致富的种子。
全媒体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