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
“笑一笑!”每次拍照前,摄影人员都会对镜头里的人说这句话。甜甜的笑容挂在脸上,幸福感洋溢在镜头里。
几年前,梁子湖区太和镇贫困发生率超过10%,是一个扶贫的重镇、难镇,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太和镇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发展产业、改善环境、弘扬文明新风尚,“真扶贫”“扶真贫”。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有了稳定增收渠道和脱贫致富信心,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幸福的日子,曾经的贫困群众脸上的笑容如花儿般绽放,并定格成为太和镇脱贫攻坚的最美表达!熊细斌
“不放弃就有希望”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昨日,在太和镇狮子口村熊家坳湾一处池塘里,上百只肥美的鸭子在悠闲嬉戏,养鸭户熊细斌正在给鸭子喂食,望着一群嬉闹的鸭子,他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要明媚。
今年51岁的熊细斌是狮子口村村民。2016年,在外做生意的他亏损严重,回乡后因缺技术、缺资金致贫,纳入了贫困户行列。
“自从被评定为贫困户以来,依靠国家帮扶政策,我决定开始搞养殖业。”熊细斌说,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他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养了4头牛,600只鸡。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头一年,600只鸡得病全死光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放弃就有希望。”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压倒这个坚毅的汉子。
第二年,熊细斌又养了500只鸡,2头牛,这回有经验了后,获得了不小的一笔收入。去年,熊细斌又把全湾60亩荒地都流转过来,种莲子、稻谷、红薯。“一年收入10万多元不成问题。”展望未来,熊细斌充满信心。谢三元
超常付出终得回报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来来来,多吃点,长壮点……”走进太和镇金坜村一处树林边,谢三元正在给鸡喂食,一头头肥硕的小鸡仔吃得正欢。
失去了一只手的谢三元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儿子在读书,家里人均年收入仅有4430元。在乡亲们眼里,他家“特别不容易”。2015年,谢三元因残疾,又缺技术被评为贫困户。
“我总觉得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2016年,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谢三元流转了20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因为身体残疾,谢三元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别人用肩扛,几趟就能运完,我肩膀使不上力,得一袋袋拖。”谢三元笑笑说。凌晨3点起床开始做事是谢三元的生活常态。
“小孩读书有教育扶贫政策,种植有扶贫奖补资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2018年,谢三元家庭人均年收入近万元,一家人实现脱贫。
谢三元说:“眼见付出得到回报,浑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劲儿,日子也更有奔头了。”去年,谢三元扩大规模,稻虾混养面积达到了35亩,鸡、鸭、豚、鹅达到了600多只,一年收入达到8万元。邱祥云
脱贫致富靠“虾闹”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抽水、清池、种草……在太和镇花黄村一处田埂边,邱祥云忙得热火朝天。“刚流转过来的土地,准备清理好后继续养对虾。”邱祥云说。
今年51岁的邱祥云是太和镇牛石村上邱湾村民,一家5口人,爱人患有慢性心脏病需要长期吃药,2014年,一家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短,真心谋发展。成为贫困户以后,镇、村扶贫干部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和邱祥云共谋发展方案。
“我家属身体不好,两个孩子又在读书,我出去打工文化浅,苦点累点不说,还挣不到钱,也顾不到家里。”邱祥云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那就就近就业,我们帮你在本地找些活儿。现在也有产业政策,种植有补贴,搞养殖也是条出路啊。”
“养殖我倒是想干,我们这边没什么人养南美白对虾,我看市场行情也蛮好,但是我现在没啥技术,怕你们说我瞎闹。”邱祥云对扶贫干部说出了心里话。
听见邱祥云有发展产业的意愿,扶贫干部们都乐了。“只要你想干就行!办法还不都是人想的吗?困难会慢慢解决的。”扶贫干部的话,给了邱祥云一颗定心丸。
2017年底,邱祥云流转了120亩土地,发展种养殖业,80亩用来养南美白对虾,40亩用来种水稻。邱祥云边养边学,不会的就四处学习请教,参加技能培训。
2018年,邱祥云基地产值已经达到了20万元,2019年产值达到了26万元,2020年产值达到了32万元。今年1月,邱祥云在太和镇花黄村流转了700亩地,继续扩大种养殖规模。
小打小闹跳龙门,“虾”闹丰收助脱贫。邱祥云开玩笑道:“有时做梦,都梦到虾子们生龙活虎地爬来爬去呢。”柯国祥
“粉刷匠”唱起幸福歌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最近活儿还挺多的,也没顾上孩子们,今天我要做几道她们喜欢吃的饭菜。”傍晚到家后,太和镇花黄村梅洪湾脱贫户柯国祥将手中的粉刷工作放在墙边,便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
今年41岁的柯国祥命途多舛。2013年,在一次劳作过程中,不小心从高处坠落,导致右手臂骨折,不能负重劳作。本来就不富有的家庭,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劳力,生活着实艰难。
2014年,柯国祥与前妻离婚,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妻子的离开使家中的生活更是艰苦,2014年,柯国祥一家被纳入了贫困户。
戴上了贫困“帽子”的柯国祥情绪陷于低落,闷闷不乐,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区、镇、村扶贫干部了解到情况后,经常深入柯国祥家中,与他促膝长谈,要求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要靠自身的努力脱贫。
了解到柯国祥会粉刷的活,区扶贫干部张春华便给他介绍装修的活,让他有了收入,渐渐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不能眼看他趴下起不来!像柯国祥这样肯干的,扶他一把,准能跑起来!”张春华说。
乘着柯国祥干事劲头高涨,张春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免息贷款,在太和镇街上租了一间门面,创办了装饰粉刷公司。柯国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一年纯收入达到4万余元,2019年顺利脱贫。
由于家庭生活情况逐渐改善,又重新组建了家庭,扶贫干部又及时为其现在妻子落实生态公益岗位,在湾内做卫生保洁工作。
一年到头来,柯国祥常常是忙得团团转,几乎没有一刻停歇。村里人都说柯国祥了不起的同时,也感叹他太辛苦了,常常是有些粉刷的活就找他做。下一步,柯国祥正琢磨着如何扩大规模承揽些大活儿。他相信,未来只要继续努力,幸福的日子肯定长又长!
记者手记
熊细斌笑了,他高兴的是,如今种养殖让生活有了奔头;邓军桥笑了,他高兴的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天地;邱祥云笑了,他高兴的是,“虾”打“虾”闹,脱贫奔小康了;太和镇各村的孩子们笑了,他们高兴的是,能够在花园般的村庄里肆意奔跑嬉戏……
在太和镇,这个扶贫的重镇,采访时看到很多令人难忘的笑容。采访的贫困户,他们大多是因病、缺技术或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如今,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们有的建了新房、有的翻修了旧屋,还有的买了小车,灿烂的阳光透过崭新的塑钢窗洒进屋里,一切显得那么祥和而温暖。
采访结束,从每户受访贫困户家中离开时,他们都会一直送到大门口,脸上带着灿烂无比的笑容,跟我们挥手作别。那些苦尽甘来的微笑,发自心底的微笑,定格在镜头中,也定格在我的笔下,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可以预见,从新起点出发,未来这一张张笑脸将更加灿烂、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