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是绿色,听见的是鸟叫声,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如今的日子美得很!”昨日,峒山村村民徐淑琪乐滋滋地说,“领养老金、办社保卡,家门口的服务中心就能办;小病去村卫生室,大病到市医院,医保一卡通;取钱到社区银行随时取,便捷得很!”
峒山之变,源于9年前。2013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并与部分村民亲切座谈。他指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饱含深情的话语激励峒山儿女,语重心长的嘱托指引前进方向。
9年来,经过倾力打造的峒山,已变身宜居宜业宜游新家园,成为湖北唯一的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
清新的绿 迷人的景——咱们家园越来越美
七月的峒山,景色宜人。走在红色步道上,两侧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村民陈加勤家门口,几盆花卉分布在角落,阵阵花香扑鼻而来,粗壮的桃树上,挂满了令人垂涎的桃子。不远处,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树下,聊天说笑,好不惬意。
近年来,峒山村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投入逾千万元,清代老房修旧如旧,古树、古井得以保护;投入100万元打造山水乡愁博物馆;投入179万元,拓宽红色之路,路两旁种下绿植,打通、扮靓峒山旅游主通道;投入150万元建设樱花园和水杉林;投入150万元,改造峒山村新建队村湾房屋外立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让村民美在心头。
“以前每到夏天,门口的水塘就发出阵阵恶臭,蚊子也多。”谈起村庄变化,新建队村民李新启深有感触,“现在,当家塘成了景观塘,推窗即见好风景,不仅空气清新,还能听着虫鸣蛙叫声入眠。”
2017年夏天,峒山村启动“厕所革命”,强化污水处理末端治理,改造当家塘。“全村一共有5个污水处理站,一个站一天可处理污水15吨。目前,投资1300万元的污水处理科普馆已建成。”峒山村4组组长陈细全说。
“我们村有1万多亩土地,以前收完庄稼后,秸秆都是一烧了之,现在村里建了300多口沼气池,秸秆变废为宝。”峒山村3组组长陈开焱说。
9年来,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秸秆气化站)全体员工不断进行环保新能源探索,研发的“第四代生物质热解炉”夺得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该热解生产线,每年可处理2万至6万吨农林剩余物。
“如今,水变清了,山变绿了,空气清新了,环境更优美了!”这是峒山村村民共同的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始终铭记于心、实践于行。”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近年来,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硬化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并完善路灯、供排水、公厕等公共设施,打造环村、沿路、沿河绿化带,真正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壮大绿色富民产业——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碧海蓝天,花草相映。日前,记者走进峒山村生态葡萄园,一串串葡萄挂在枝蔓上,清香怡人。
“种植夏黑、醉金香等11个品种,平均亩产4000斤,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上。每年7月,武汉、黄石等周边城市的游客都赶来采摘!”村委会主任占志启介绍,“近几年,葡萄园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0多万元收入。”
投资800万元的峒山村生态葡萄园,是经过市场调研后引进的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写好市场化、招商引资和水路山三篇文章。”占志启说。
近年来,峒山村因地制宜先后引进16个生态农业项目,万亩湘莲基地、万亩武昌鱼基地、百亩樱花园、十里水杉林、一山多景等项目有序推进,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安置村民就业500余人。
“9年来,峒山村一步一个台阶。2013年人均纯收入16700元,2021年达到359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09年的不足5万元,提高到去年的280余万元。”伍冬介绍。
70岁的陈四喜是峒山村张沟队人,目前在鑫兴达园林基地负责苗木日常养护,月收入约3000元;家里的鱼塘种植湘莲,每年纯收入10000元。此外,每月还有2400元退休金,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峒山村峒五队村民陈小桥,以前养鱼种地,每年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2018年,村里组织种养殖大户外出考察学习,他第一个报了名。“取经”回来后,他改变种养殖模式,推行虾稻混养,近两年每年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通过技术指导和分享创业经验,我要带动大伙增收致富。”说话间,太阳渐渐升起,鱼塘水面波光粼粼,陈小桥眼里充满了希望。
环境变美、生活变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峒山村全村4290人,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实现村里有产业、发展有奔头、人人生活有保障。”伍冬说。
乡风美了民风淳了——好日子越过越舒坦
眼下的日子,村民李金汉很满意。
每天,行走在田间地头的他,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心里美滋滋。
年初,李金汉把自家的旱地改造成水田种水稻。因与村民李清华的旱地相邻,改造中无意占了对方的面积,双方发生争执。
村干部和村理事会成员上门调解,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事情说开了,隔阂散了,两家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一场矛盾就地化解,村庄又归于平静。
村民淳朴的笑声是最生动的“幸福指数”。近年来,峒山村以党建引领“自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崇善知礼促进“德治”,民风更加淳朴、乡风更加文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活力得到不断激发。
峒山村划分14个网格,组建治安巡逻、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14支志愿服务队,为打造文明峒山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事事有人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占志启说,“人人追求向善向上,矛盾日渐减少,乡村和谐稳定。”
若用几个关键词形容峒山村这几年的变化,除了“美”和“富”,还有“和”,这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结出的硕果。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该村位列其中。
如今的峒山村,通过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打破陈规陋习等活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全媒体记者 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