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李文晋 通讯员杜宇飞
近日,湖北省财政厅公布了2024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名单,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柯营村赫然在列。
近年来,杜山镇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的杜山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规划先行 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切割木板、搬运钢筋、安装混凝土建筑模板……5月9日,杜山镇东港村10组美丽乡村改造项目工地一派繁忙,该组当家塘廊桥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
东港村位于鄂城区杜山镇西南部,百里长港、316国道穿村而过。全村版图面积约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73亩,其中水田2860亩。下辖10个自然湾1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996户4322人。
为改变村湾旧貌,东港村请来专业设计团队,制定村湾改造详细方案。
“这个廊桥工程只是我们乡村振兴工程的一部分。”东港村美丽乡村改造项目现场施工监理肖开力介绍,前期施工队已经对鱼塘周边的环组道路进行了路基平整、拓宽。
“根据规划,路基会经过我家房屋,我不拆,路就没法修。拆!”2米多的路,拓宽到4米,难免会占用老百姓的宅基地,村民严国安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拆了自己的厨房和杂物间,为美丽乡村建设让路。
“后期还要建设乡村大舞台,对周边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完工后,鱼塘就会成为村里的景观塘,成为以后乡村游的一个亮点。”肖开力说。
改善人居环境、升级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东港村将其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今年,该村计划投入1086万元,对湾组道路硬化刷黑,部分道路铺设彩砖,并新建生态停车位;拆除废旧房屋、旱厕与公厕,新建排水沟和垃圾分类亭;对村湾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新建群众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等。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后期的发展思路是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东港村旅游,从而带动本地黄金梨、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把东港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乡村。”杜山镇东港村党总支书记邱小初说。
景美业兴 提升村民幸福生活指数
背靠长港河,面朝清廉文化小公园,杜山镇柯营村5组村民汪亚军每天心情说不出的舒畅,“以前这里破破烂烂,环境卫生也是个‘老大难’,现在建成了这么漂亮的小公园,我们村民出来散步,心情也非常愉快,生活在这里感到很幸福。”
柯营村位于杜山镇西部,与大冶市相连,现有1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湾,共有农户1138户4184人,居住在长港河两岸,村域面积10723亩,以种养殖为主,其中水面7200余亩,耕地面积3500余亩。
近年来,柯营村借助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美丽家园建设资金支持,对柯营村4组、5组进行村湾环境改造,实现了湾组内道路拓宽硬化,兴建村民活动广场,湾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要致富,先修路。”柯营村党总支书记柯汉兵介绍,柯营村按照湾组实际,合理规划,先后投入1180万元资金,拆除旱厕并新建公厕40余间,对8组湾内1.2公里道路进行硬化,对学生渡口进行升级改造,新建4组至柯营小学4米宽生产道路。与此同时,对柯营大湾84户农户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开展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等工程,村庄人居环境、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庄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我村生活生产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全村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杜山镇柯营村党总支书记柯汉兵介绍,为了让美丽乡村“有产业”,柯营村争取资金入股唐墩果园、力源农林水产、忠平种养殖等农民合作社,每年收取固定分红;建设产业大棚及喷灌系统,租给合作社使用,每年收取租金费用;支持合作社发展产业,成立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平菇种植基地等。如今,柯营村结合本村实际,发掘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形成资源利用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
科技赋能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前自己种田,一亩顶多收900斤,遇到虫害就不好说了。现在,这试验田里的品种能收1300斤,还抗病,化肥施得少,农药打得少。”东港村村民苏春香在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打工,选种、插秧、除草,全程见证稻穗成长,赞不绝口。
2013年5月,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杜山镇东港村流转水田面积150亩建设基地。以朱英国院士为首的几代专家学者接力研发的红莲型杂交稻,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基地负责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介绍,近年来,该团队已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我们在武汉大学鄂州种植试验田基地附近流转了近千亩土地,依托他们的种子和技术来种植高产水稻,并计划探索以‘稻’为媒的‘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东港村党总支书记邱小初说。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是杜山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杜山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秦永茂介绍,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依托“一村一品”和“一院一基地”等科研院所优势,擦亮“武昌鱼”品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杜山镇党委书记潘延海表示,今年该镇将全面抓好水稻博物馆、海大水产科技中心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扶持三山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等,做强武昌鱼品牌,打造武昌鱼全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广宣传杜山武昌鱼文化,大力支持以宸睿乡旅综合体项目建设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茁壮成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依托长港河流域综合治理EOD、渔业绿色循环、向阳港综合整治等项目,全力打造一河两岸,保护好一湖(三山湖)一港(长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港河示范带,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