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鄂州茶歌“花湖红”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10-16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刘莲珍 李洪江

  “花湖红”,鄂州原创的一首“茶歌”。在鄂州原创团队的指挥下,从山间吐芽到奔向“一带一路”,这个红茶“萌新”正在逐梦的旅途上燃情伸展。

  昨日,记者一行从城区驱车,走上通往赵寨的蜿蜒公路,在路旁“武汉大学数字茶园示范基地”的招牌引导下,一探这个创业团队的梦想扎根之地——位于沙窝乡赵寨村的200亩茶园。

  这是一处山坳,也是赵寨村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在地。经历长达月余的“秋老虎”猛烈攻势,幸存的茶苗顽强地泛青吐芽,已显一芽一叶的秋茶之韵。

  茶苗不是本地品种,而是引自福建的金牡丹、金观音。福建是茶业大省,茶文化底蕴深厚。“湖北也是产茶大省,但我感觉本地的茶业人士更多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种植者,少了些品牌与茶文化理念。”团队主要成员之一陈柱泉说。

  4年前,以鄂州知名文化人士艾三明,鄂州福建商会会长陈柱泉、副会长李甫等为主的一个创业团队成立,他们致力打造“礼尚往来茶业”这个鄂州本土品牌,搭建一个跨界的资源共享共赢平台。

  “品牌需要培育,起个什么名字好呢?琢磨了很久,突然想到‘花湖红’三个字。一来花湖将来定是世界的花湖,二来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三来‘花湖红’寓意好,开花结果,红红火火。”陈柱泉说。

  有了创意支点,加上说干就干的行动,团队开始了逐梦之旅。经多方考察,他们把唱响鄂州原创茶歌的起拍放在了赵寨村。

  这里是丘陵地带,土壤适合种茶,加上毗邻花湖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明显。团队与赵寨村达成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后,200亩山坡荒地迅速变身标准茶园,第一批金牡丹、金观音茶苗于2023年7月种下。

  除了种茶,茶园还被整成一处农文旅融合体验场所,木栈道顺坡而建,石子路沿埂而走,茶室、观景台、灯光花廊等硬件已建好,体验式制茶小作坊项目已招投标,正待实施。项目建成后,这里还将成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画意乡村营造”实习实训基地,到时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目前虽是起步阶段,但村集体已得实惠,收到一年8万元的茶园租金。按协议,3年后,村里还可按比例分红。预估年收益有30万到50万元,到时还会带动近百人就业。”赵寨村党支部书记赵中友说。

  在“礼尚往来”茶楼,记者品赏了一杯汤色鲜艳、红亮透明的“花湖红”。去年种下的茶苗尽管已开始吐芽,但还不能开摘,第一批新茶要到2026年上市,为何现在能喝到 “花湖红”呢?原来,今年春季,“礼尚往来茶业”组织采摘了赵寨一处有着70年树龄的野茶树,邀请福建武夷山制茶非遗大师来鄂州精心焙制,这才有了品质、味道俱佳的“花湖红”。

  发展茶业,不仅在培育品牌,更在茶文化的传播。眼下,以鄂州5家茶楼为根据地,团队已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加盟了20多家 “礼尚往来”茶楼,“花湖红”成为茶楼的推荐品种之一,“因产量原因,目前,‘花湖红’仅占全部销量的10%,但后期会成为主角,因为除了现有200亩茶园和野茶林,第二期计划扩展茶园800亩。”对于茶园未来发展,团队已有规划,他们要把“花湖红”打造成鄂州本土茶业公域品牌,带动本地茶产业发展。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团队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让“花湖红”走出国门,让中国的茶文化沿着花湖国际机场、沿着“一带一路”传播海外。目前,相关前期工作已着手,并有眉目。

  同时,在相关人士的积极推动下,2024年全市两会上,有人大议案提出发展鄂州茶产业链建议,“打造华中地区茶叶仓储集散基地和中国茶跨境贸易‘空中出海口’——华中茶港”。

  4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城乡互联模式鄂州运营中心在鄂州福建商会揭牌,将赵寨茶园列为试验基地,以期实现茶产业链建设与鄂州乡村振兴的城乡互联。

  了解到鄂州福建商会正全力打造“花湖红”品牌,5月份,工行鄂州分行工作人员主动对接,成功发放该行首笔茶产业涉农贷款100万元,用金融“活水”浇灌“花湖红”。

  合力做实做长鄂州茶产业链,“花湖红”创业团队表示,对梦想成真充满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