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用好“四川扶贫”品牌 大力推动消费扶贫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4-16 语音:播放

  四川省创建“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积极探索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2019年以来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60多亿元,带动贫困群众近400万人增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累计销售畜禽、蔬菜、水果等“四川扶贫”产品4.06亿元,受益贫困群众12.3万户。

  在建好品牌上“用心”,打造脱贫增收新引擎

  一是积极推动品牌创建。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研究推进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工作。成立“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创建工作。2018年12月“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标识在全国注册成功。2019年7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银川站)上,“四川扶贫”公益品牌获得金奖。

  二是加强品牌使用管理。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的意见》,对开展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公益性集体商标注册工作做出系统安排,同步配套制定《“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申报及审核办法操作手册》《“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用标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确保“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推得广、用得起、管得好、建得强。

  三是精简优化申报流程。凡是在贫困县生产的,或者使用贫困地区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等,均可通过省网络申报平台或各地人工窗口服务,以“即申即用后审核”的方式,高效快捷获取“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用标许可。全省2039家加盟企业中,生产加工类企业1915家、占比94.8%;流通类企业119家、占比5%;服务类企业5个、占比0.2%。2020年以来,市场主体申报积极性持续向好,咨询用标情况500余家,同比增长30%。

  在用好品牌上“用力”,拓展带贫益贫新路径

  一是增强聚合力。带动贫困地区扶贫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集聚发挥优质扶贫产品的市场价值。目前,“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全省加盟企业2039家、用标产品4593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有38个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258个、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认证”的产品用标“四川扶贫”公益品牌。

  二是增强影响力。2019年,落实宣传经费170万元用于“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宣传推介,央视“广告精准扶贫”栏目播出“广元红心猕猴桃”等7个用标产品广告;四川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播出首批22个“四川扶贫”公益品牌产品。“大凉山青花椒”经央视播出后,新增销售额5.36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20%;“通江银耳”新增销售额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71%。

  三是增强带动力。大力开展进市场、进餐企、进商超、进高速、进机场、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行动。引导扶贫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入驻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在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1500平方米的综合展区,在浙江省政采云平台建设“四川省扶贫馆”。

  在护好品牌上“用情”,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市、县财政按属地管理原则,对销售“四川扶贫”公益品牌产品达到一定数量、金额的电商平台等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实施营销级差补贴。对从事扶贫产品物流配送(含冷链)设施建设、运营的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条件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推广“扶贫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等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产品物流、销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广“政担银企户”财金互动扶贫试点经验,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推广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严格落实运输鲜活农产品且符合相关要求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实施“绿色通道”快速通行。

  二是强化质量保障。农业农村部门严格认证扶贫产品质量,优先将“四川扶贫”公益品牌产品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扶贫开发部门严格规范扶贫产品准入,制定《“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申请注册的商品和服务类别清单》,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凡是出现质量问题的用标市场主体一律列入黑名单,取消用标资格。2019年以来,对反馈的违规用标情况及时处理3件、取消违规用标企业1家。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构建省级统筹,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各级商务部门总牵头、脱贫攻坚办总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体制机制。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选聘1名电商信息员,具体负责贫困村“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的申报、使用和扶贫产品的销售、宣传推介等工作。依托四川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设计扶贫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增设消费扶贫统计模块,对全省11501个贫困村、15911个非贫困村采集数据,构建“消费扶贫”数据库,定期调度分析。

  来源: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