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再出发 ——河北省受灾脱贫地区帮扶进行时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日期:2023-08-25 语音:播放

  “杜苏芮”已过去多日,灾区近况牵动人心。此次河北省保定、邢台、张家口等地市受灾严重,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理位置偏远的脱贫县、村成为关注焦点。过去几年,这些地区历经“脱贫攻坚”洗礼,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快速发展;如今,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又面临哪些挫折与考验?面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责任与压力,脱贫地区又将如何应对?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8日至8月2日,河北省遭受罕见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持续时间长、暴雨强度大、流域性洪水多、致灾情况严重等特点,在本次特大暴雨洪水灾害中呈现出来。

  目前,第一时间的抢险救灾已告一段落,受灾地区正稳步推进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其中,河北省62个脱贫县成为关注焦点。暴雨过后,这些脱贫地区情况怎样?脱贫群众生产生活如何保障?因灾返贫风险是否存在?

  日前,记者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等受灾脱贫地区走访,探寻暴雨前后的故事。

  惊心动魄的预警与抢险

  邢台是此次河北受灾较严重地区。“脱贫县、村往往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偏远、位居深山、沿河分布,面对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风险更高。”面对记者,邢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振防说,“加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灾返贫压力不小,工作做在前头,尽可能完善预防预案尤为重要。”

  早在2023年4月,河北省乡村振兴局就会同省应急管理厅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河北省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的通知》,将脱贫地区的“风险预警、灾情应对和灾后帮扶”放在防返贫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对各类气象、水旱、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成为防返贫战线上一根“紧绷的弦”。

  邢台市任泽区天口镇杜家庄村是全区地势最低的区域,更是“大陆泽蓄滞洪区”洼地的中心地带。杜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波告诉记者,村干部对县里的气象预警“一直都很敏感”。

  “7月28日县气象局、农业农村局连续发布暴雨预警,说任泽的雨会很大,村里当天就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值班待命,十五六位党员和青壮年组成巡逻队,全天24小时值班巡逻,一旦发现水势增高便立刻发布预警通知。”

  7月29日下午,王洪波在巡逻时发现,流经村里的“沙洺河”水位开始迅速上涨,“到傍晚雨还没停的意思,就要往玉米地里灌了,村里马上组织十几个人开上翻斗车,挖土装进前期准备好的编织袋里就往田边垒,到7月30日凌晨2点,农田与河流之间的涵洞被堵上了。”

  “要么搬到县城亲戚家,要么搬到地势高的邻居家,还有17户村民经区里协调转移到了任泽区第四中学的临时安置点,其中有10户脱贫户。大家一看雨势不小,都很配合。”王洪波说,“受灾严重的多是基础设施和农田,村民的房子和人身安全都没事。”

  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处的邢台市临城县也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预警与抢险”。临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宁瑞强告诉记者:“7月28日全省召开‘杜苏芮’台风防范应对视频调度会后,县里立即做了部署,提到要对标1996年‘96·8’和1963年‘63·8’特大暴雨洪灾,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会后赵庄乡党委书记米艳辉直接进山,把6个深山村党支部书记召集起来,把防雨防洪的责任压细压实。”

  此次河北暴雨“极值”所在地——赵庄乡梁家庄村就是这6个深山村之一。7月30日至8月1日,不到三天的时间内,梁家庄村天降“1080毫米大雨,雨量全省最高”。梁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立杰说,“汛期到来之前,我们按县乡村振兴局要求,就组织青壮年参加防汛应急演练,也重新疏浚河道,备足了沙袋、铁锹、手电、对讲机、铜锣等防汛物资。”

  8月15日,记者从赵庄乡政府所在地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这里,只见周边村道多处地基塌陷、悬空,柏油路面在暴雨侵袭下普遍隆起,很多路段只能勉强通行。放眼望去,整个村子被深山密林包围,槐河穿村而过,洪水过后水流更显湍急,从河滩上遍布的碎石、破损的护村坝等仍能感受到洪水肆虐时的场景。村民房屋整齐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一侧,几乎没有损毁迹象。

  记者在临城县梁家庄、魏家庄等几个脱贫村采访发现,山区村落多临河而建,可用耕地较少,能用来发展产业的空间普遍聚集在河滩两岸的平坦区域,所以此次洪灾中,损毁严重的多是河道周边的产业项目及水利设施。由于提前“做足了功课”,村民房屋损毁和人员伤亡情况并不严重。

  邢台市经济开发区财政金融局驻梁家庄村第一书记胡江学告诉记者,“28号县里发出预警后,村里临时成立22人的抢险队,重点走访村里的老人、脱贫户,并将全村总共112位实际居住人列出名单,明确了需要转移避险的61人,把他们分为10个小组,只要有情况就立即安排大家转移。”

  在村党支部书记郝立杰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梁家庄村后西坡上一道长约100米、宽1米多的山体裂痕前,“这是1963年8月一场大雨形成的,也是村里目前唯一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入7月后,村里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每天都会来这里查看,好在这次没出事。”

  80岁的脱贫户张如庆和老伴就住在这片区域附近。“30号晚上,眼看雨越下越大,村里电全断了,大喇叭也没响,就听见洪水夹着大石头滚下来,轰隆隆的吓人,抢险队用铜锣、手摇式警报器在全村报警,郝书记跑过来敲门,带着我沿着之前的演练路线走到了山上的月明台临时安置点。”张如庆说。

  经相关部门昼夜抢修,全乡通信次日便已恢复,电力、生活用水、道路交通等也很快恢复。目前,梁家庄村的生产自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村民张月挺正忙着把自家三亩多菜地里的石头刨出来,“撒点白菜籽,准备种过冬的菜。”志愿者郝书朝正协调修通损毁的路段,村里两台挖土机正在紧张作业、填充路基。村医苏建军背着小药箱,到张如庆家给他测量血压,“转移撤离让老人身心疲惫,怕出问题。”

  风雨过后的“骆驼湾”

  作为原国家级贫困县的保定市阜平县,目前还没有脱贫群众“因灾伤亡”的情况,但令人揪心的是,近些年帮助阜平县摆脱贫困的食用菌、林果种植等均受到较为严重的损毁。

  8月15日,在看到村里倒下的37个食用菌大棚时,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驻骆驼湾村第一书记李健痛心不已。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在这里,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如今,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脱贫村再次处在关注的焦点。

  李健回忆,7月29日,村‘两委’成员和几个年轻村民组成临时值班小组,分别在瓦窑自然村(已并入骆驼湾)和骆驼湾村委会待命,“男的在瓦窑,那里地势更高、更险峻,女的都在村委会。”

  但即使准备充分,暴雨洪水的巨大体量仍远超预期,7月31日和8月1日短时间内,骆驼湾村周边降雨达到近700毫米,两村间通信、交通全部中断,“31号晚两个村子都处于停水停电、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大家都一晚上没合眼。”

  据了解,骆驼湾村位于太行山区深处,南侧背靠几座被称为“辽道背”的山峰,海拔接近1900米,西边60多公里就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山上奔流下来的河水穿村而过,也串联起骆驼湾和瓦窑两个村子,用“两山夹峙”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村妇联主席任永花说:“8月1日晚,村党支部副书记唐虎突然敲响村委会大门,满身泥泞、喘着粗气地闯进来。为了报信,他一个人从瓦窑村跑下来,绕过被暴雨冲断的公路,翻过山头,冒着山体滑坡和洪水倾泄的危险,在山里小路奔袭两个多小时……那时候大家才知道:两村间的路全断了,瓦窑村和旁边食用菌产业园里约70余人被困,尤其是园区工人极度缺乏各类生活物资,菌菇大棚损失严重……”

  在驻村工作队的紧急协调下,8月2日骆驼湾村就基本恢复了水、电供应,三十余人的紧急救灾队开始对主要村道进行初步抢修,达到通行标准,并第一时间安排一辆大卡车满载方便面、火腿肠及矿泉水等物资,送至瓦窑村不远处。“后面的路段卡车肯定是上不去了,村民一起把物资搬上去的。”李健说。

  8月15日,当记者重走这段山路时,已基本可以通车,但柏油路面经长时间地下渗水冲击后严重变形,河道里乱石嶙峋,直径七八米的巨石都有刚被移动过的痕迹。

  庆幸的是,由于骆驼湾村在2015-2018年全部实施了民房改造工程,村里的土房、老房、危房几乎全部拆旧建新,重新规划后的新房都建在了离河较远的高处,因此,骆驼湾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上,产业受损尤其严重。

  “村里75个食用菌大棚不同程度受损,37个彻底冲毁,加上园区内运输车、采菇筐、水电线路等,粗略损失有180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其他诸如林果种植、游览设施、冷水鱼塘等都有较为严重的损毁。”

  熟悉骆驼湾的人都知道,2012年之后的几年,骆驼湾村从79.4%的贫困发生率到2017年整村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底的人均950元跃升至去年底的20057元,关键就在于食用菌园区、林果种植、民宿旅游等扎实的脱贫产业,2022年该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06万元。

  尤其是位于瓦窑村不远处山坳里的食用菌园区,占地200亩,由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方式经营,带动本村100多人务工就业,其中多是脱贫户。目前园区已形成从品种研发到制棒、从香菇种植到产品深加工、从冷鲜收储到冷链物流的特色优势产业。

  园区负责人万建亮告诉记者:“附近30余户村民在这里承包大棚,每个棚里约有1.6万个菌棒,每年6-11月是一季,大概采五茬,每个大棚的收益保守估计也不低于3万元,不少脱贫户都靠这个买上了小汽车。”

  记者恰巧碰到了开着面包车前来采菇的附近脱贫户王栋。“2019年从外面打工回来后就在园区承包了3个棚,约40700个菌棒,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是没问题的,但今年两个棚受灾,6000-7000个菌棒受损,下雨那两天正是采二茬菇的关键时候,往年两三天生产的二茬菇几乎每天都能卖8千元左右,这两天每天只卖600多元。除了彻底冲毁的,园区的浇水管道都坏了,菌棒浇不上水那质量能好吗?光这一茬就损失了一万多元。”王栋说。

  尽量快赔、多赔

  让王栋稍感安慰的是,园区通过中国人保财险阜平支公司为所有菌棒都购买了成本保险,每个菌棒保额在4元左右。“菇农的成本基本就是3元的菌棒和1元的人工,后期如果销售无法覆盖这些费用,保险公司就会按成本进行赔付。”万建亮介绍。

  目前,随着救灾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尽可能减少受灾脱贫群众经济损失、守住脱贫成果已成为受灾脱贫地区面临的头等大事。在阜平,中国人保财险阜平支公司副总经理张春利告诉记者,从8月14日开始,公司就联合附近的定州、曲阳、望都等支公司临时组成73人的查勘小组,对全县受灾农房、食用菌大棚、种植基地等开展集中查勘工作,每到一户都实地了解和查勘灾情,现场收集理赔材料,向群众讲解农房保险相关政策和理赔流程。

  “现在每天都要接到全县600多个报险电话。”张春利说。8月16日下午,记者跟随他来到阜平县阜平镇法华村,将一张16万元的支票送到黄桃种植户张国红手里,这也是全县此次受灾后收到的第一单农业保险赔付。

  “这次公司定的基调就是‘别那么仔细,尽量快赔、多赔’,像张国红这片桃园,我们就用无人机大概测量了一下受灾面积,向他询问了因灾导致的产量和销售损失,就执行赔付流程了。”

  张国红说:“园区整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全被泥沙掩埋,130多亩黄桃受灾面积达60多亩,每亩按3000斤左右产量算,原来能卖个20多万,现在就不好说了。幸亏还有保险帮我托底。”据了解,张国红上的也是成本保险,一亩地保额2500元,保费为每亩150元,政府承担60%。

  除了农业保险的兜底作用,为减轻受灾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经济损失,在河北省乡村振兴局的协调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开始参与到脱贫地区的灾后帮扶中来。

  在阜平县龙泉关镇平石头村,刚在村里广场上参加完清淤工作的73岁脱贫户顾建国,正坐在旁边的长椅上抽旱烟,身上的绿色制服明显是新发的。提到想去他家里看看,老顾二话没说就带记者来到他居住的搬迁社区——平石头小区。

  老顾是2016年搬进来的,“原来的老房就在山坡上,不安全。”对于现在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像进了城一样”。

  平石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路红告诉记者,“受灾的基本都在河道两旁,包括2座桥梁、约800米护堤以及河边的50亩农作物等,但村里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25栋楼、140户搬迁群众几乎毫发无损,只有极少地方出现漏雨。”记者也从河北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全省33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都“安然无恙”。

  “老人自留地里种的玉米和蔬菜全被冲毁了,所以村里第一时间就给老人安排了公益帮扶岗,应该能有几千元收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平石头村第一书记王德涛介绍,考虑到洪灾肯定会影响到一些脱贫产业或资产的分红,以及一些村民自留地的收益,为减轻脱贫户的经济损失,国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灾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村里提供了5万元的“以工代赈”建设项目。

  “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修复肯定由县里各行业部门统筹安排,村里一些零星的灾后清理工作,像河道清淤、河堤修复、受淹受损公园广场清理等,就交给村里的脱贫户来做。”王德涛说。

  记者也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获悉,从8月9日开始,基金会已联合社会多家爱心机构、爱心人士,共同发起重振家园——以工代赈家园清理项目,通过补助村民投工投劳以及补贴机械设备租赁费用等方式,支持村民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目前已确定河北省保定、邢台、张家口三个地级市的412个村为重振家园——以工代赈家园清理项目村,其中脱贫村290个,共计筹集资金2060万,按该项目要求,村民可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获得每天80元收入。

  同时,在河北省乡村振兴局的组织协调下,中央单位和省直单位定点帮扶、省内区域性结对帮扶、“五包一”包联帮扶、驻村帮扶、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民营企业等社会帮扶力量,正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和帮扶工作中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对河北省受灾地区投入支持资金1.2亿多元,捐赠物资折款5700多万元,购买或帮销帮扶县农产品价值400多万元。

  灾后重建才刚刚开始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建军表示,当前抗洪救灾阶段已基本过去,接下来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阶段,才到了乡村振兴部门真正“较劲”的阶段,要加大对受灾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帮扶力度,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除了以工代赈项目,各个受灾脱贫地区目前正陆续恢复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守住脱贫成果。8月16日一大早,阜平县阜平镇东漕岭村党支部书记孙合利,就带着村里几个脱贫户到村集体的30多亩蜜薯地里开始工作。

  “这次大雨一淹,露在外面的藤蔓很容易生根发芽,结出没用的小红薯特别影响收成,所以现在要尽快组织村民翻蔓,阻止生根”。

  “村里一直用衔接资金设立帮扶岗,今天干这个活的有30多人,每人80-100元,目前来看蜜薯长势没太受影响,应该还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在这里打工的脱贫户也能增加些收入。”孙合利说。

  “我们第一时间开放了防止因灾返贫快速响应信息采集模块,并组织受灾地区在不影响应急救灾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及时统计受灾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产业恢复和就业保障等五种受灾情况,并录入快速响应信息采集模块。”河北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这五种受灾情形,是在河北省原有的11条防返贫监测户纳入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此次灾情进一步细化的,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纳入范围。

  8月4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的妇联主任任永花就开始了这项工作。“村里的十几位防返贫网格员挨家挨户查访,一个网格员覆盖10户左右,100余名实际居住人全部覆盖。“村里目前还没出现因灾返贫的情况,但我们会持续关注。”任永花说。

  据了解,像任永花这样的防返贫网格员,全省共有27.7万名。他们在灾后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对监测对象和建档立卡脱贫人口逐户登记受灾和收支变化情况,核实“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以及发现那些可能新增的监测户。

  在阜平镇东漕岭村村委会办公室张贴的“防止返贫”宣传海报旁,孙合利向记者演示:“下面有个二维码,用微信扫一下就能进入河北省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信息系统,受灾群众只要符合标准,自己用手机扫码就能填报,第一时间纳入,享受一系列帮扶政策,至于具体审核流程可以缓一缓。”

  孙合利说的审核流程,就是以往需要“村里排查、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并公示5天、乡镇审核、县乡村振兴局确定录入”的全部流程,大概需要15天左右。

  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获悉,早在4月份,河北省就已经开通“绿色通道”,8月4日,针对灾情又重新下发通知,要求遵循“早宽简实”原则,简化识别认定程序,对有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可先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再完善相关手续。

  “岁数大了,还遭一场水灾,好在政府为老百姓着想,落实了低保政策,心里踏实多了。”保定市涞源县塔崖驿村56岁的魏立新忍不住感慨。

  受持续性暴雨影响,魏立新家的房屋发生部分倒塌。了解这一情况后,涞源县乡村振兴局及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纳入监测对象并帮其申请了“低保”,目前他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房子是不好,但这是唯一的家了,受这么大的灾,政府还把我们照顾得这么好,心里总是踏实的。”魏立新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龙成 孙宗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