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发个言,好不好?”话筒还没传过来,熊祖宋就站了起来,大声问道。“好,好。”话音未落,一支无线麦克风就递到了熊祖宋身边。
8月5日晚8时左右,一轮弯月,一盏电灯,照亮了蒲团乡石竹村8组熊家咀湾的农家大门口。
夏夜的村湾,没有城里那么闷热,一把扇子,一张凳子,大人小孩围坐一圈。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挂在墙上,“‘有事好商量’村民民主协商议事会”提醒着大家今晚要做的事。
议事会的主持人是石竹村党支部书记刘卫华,议题就是征求大家对8组村湾改造的意见。麦克风在村民手中呈逆时针方向传递,似乎有些等不及,熊祖宋越位抢话筒。
熊祖宋年过七旬,是8组党小组组长,身体硬朗,说话中气十足,“对8组改造是件好事。雨一大就积水,湾里的脏东西都飘起来了,没地方下脚。要我说呀,村湾改造不能做面上功夫,排污不解决,面上就是做成花,又有么用?”
讲完一个问题,熊祖宋紧接着又来了第二问,“我协管小组的抽水有上十年了,现在放水的管子节节漏水。”“是的,农田基本建设搞不好,农业生产确实不好搞。”有村民马上接话。
熊家咀湾开的夜场村民议事会,在蒲团乡被称为“蒲团夜话”。这是当地形成的一种访民事解民忧的工作方法,源自2021年一次由项目落地引起的纠纷化解。
那次,一家企业落户大庙村,没想到,好事却引起了矛盾。首先,事先得此信息的村民将涉及项目建设的用工等事项“垄断”了,还不让其他人插手,由此引起村民之间互相扯皮。紧接着,车辆辗轧村路、企业排放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
一边是村民利益,一边是企业发展,如何解开这个疙瘩,把好事办好?蒲团乡便组织村民、村干部、乡驻村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等一起,围坐村民家门口慢慢夜谈,“效果蛮好。之所以‘夜话’,是因为村民天黑才回家,见到人,才好谈。只要能谈,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蒲团乡党委副书记叶佳兴说。
“蒲团夜话”到了熊家咀湾,家门口的“夜话”让熊祖宋又愿意开口了。他说,当了40多年的村组长,近40年的党龄,见的事多了,遇到“高桌子低板凳”的场合(正式会场)有些不想开口,“拣好听的话说,我做不到。在自家门口,感觉不一样,不想憋话了。”
近段时间高温天干,田地喊渴,作为村泵站的负责人,熊祖宋已在泵房睡了三天,守在那儿抽水保苗。“抽水渠的管子坏了,早就想反映。我从泵站赶回来,拎个板凳就过来,等着说话。”他说。
板凳长、板凳宽,坐在板凳上说话不绕弯。“怎么就抢话?”“看到前面发言的人,半天没说到点子上,就抢了话头。”熊祖宋笑道。
“对熊祖宋说的事,现在就解释。抽水沟渠的问题,小组已跟村里反映了,已纳入工作计划,预计明年着手改造。这一点,我郑重承诺,今年我们得整修另外三个小组基本不能用的泵站。”村支部书记刘卫华现场解答,“湾里污水排放,今天开的就是村湾环境整治的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建共管,8组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村里的答复,满意不?”“你说呢?”熊祖宋拍了记者一下,笑着反问,“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得看脚下功夫。”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