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园公园。微风和煦、蓝天白云,公园里绿树成荫、草木繁盛,湖面上荷花、芦苇连成一片,原生植被与木栈桥相映成趣。
“茅圻村张家湾。荷叶碧连天,果树立庭前。一条绿树掩映的柏油马路穿湾而过,一排排灰墙灰瓦荆楚特色的民居古朴独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鄂州市先行先试‘两山’理论转化机制,着力在生态价值计量、生态补偿、生态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示范探索,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之路。”
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媒体部主任兰圣伟在《长江大保护,湖北这样干!》一文中,对鄂州的描述。
近日,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社等12家中央媒体陆续以“湿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为主题,报道我市相关工作情况。他们通过深入鄂州,详细了解情况,对我市湿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为什么是鄂州?为什么是湿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
让我们从身边的橘园生态公园说开去。无论哪个季节,夜游橘园,令人心旷神怡。成片的绿植排列道路两旁,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怡人的风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散步、游玩。
而在几年前,橘园还分布着大量菜地,生活垃圾成片,环境脏乱不堪。
湿地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等功能。作为一个湖中半岛,橘园当时受到了很多开发商的青睐。为将橘园建设成为洋澜湖湿地公园的一个生态公园,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予以保留,还绿于民。
现在的橘园生态公园,以生态、绿色为设计理念,依托湖岸线的走势采用木桩护岸。同时,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不变,保留园内长势较好的植被,保证生物群落自然过渡。在适当区域栽种柑橘、水杉等植物,最大限度提高绿地利用率。
橘园生态公园建设,只是我市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形象的品质工程。通过科学规划、截污控污、生态补水、退耕还湿和湿地修复等方式,全力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更舒适、更优美的休闲空间。
201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市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盘点绿水青山“家底”。同时,积极与高校合作研究生态价值计量方法,构建生态服务价值计量模型,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土地、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资产赋值,将各类资源对生态的服务贡献统一度量为无差别、可交换的货币单位。 2019年,湖北省在襄阳市、鄂州市、咸宁市咸安区等11个县(市、区)先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试点,逐步探索出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资源变成了资产,让资产变成了推动生产的资本。
“我市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路径,制定《鄂州市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建立各辖区之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制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如辉说。不仅如此,我市还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生态修复,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其中,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只予不取”,2016年至今,梁子湖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共获得其他地区生态补偿资金3.55亿元。
“若水茅圻,灵动四方”,东沟镇茅圻村张家湾,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每位游人的目光。近年来,茅圻村张家湾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50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和实施以荆楚风格为主的生态民居改造工程,发展生态产业,挖掘旅游资源。自此,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得到明显提升,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不仅在张家湾,在梁子湖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各乡镇用于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提高了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良好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我市还建立生态服务价值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这一系列的先行探索,经过不懈努力,生态价值实现成功破题,为全国贡献了鄂州实践样本。
当前,保护生态、珍惜资源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各区、各乡镇在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村湾美化等生态治理方面争着上、比着干,已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镇(村)。鄂州的农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鄂州农村真实的写照。
未来,我市将严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两山”理论转化,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为抓手,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转化力度,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媒体记者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