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浩如:浩气长存天地间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4-12 语音:播放

盛浩如

清明时节,学生们来到盛浩如烈士纪念碑前,追思英烈,缅怀英雄,传承革命精神。记者李瑞摄

  盛浩如(1908-1932),字可权,化名汪洋,梁子镇长岭街人。他从小爱读书,尤其对陆游、杜甫等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兴趣,幼小心灵在诗词歌赋中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1922年,14岁的盛浩如进入金牛镇虬川中学读书,在离家去金牛镇上学时赋诗《求学》中可见一斑:满怀朝气溯虬川,莫负风华正少年。但使求知能致用,将纾国困解民悬。

  盛浩如在校学习期间常读魏源和龚自珍的文章,每当念起“师夷长技以制夷”“我劝天公重抖擞”等诗句时,激愤不已,深受启发,力求上进。盛浩如带领同学创办“蔷薇诗社”,借以揭露社会黑暗,激励同学畅谈个人理想追求,关注国家前途命运。课余,经常与同学们读林则徐、谭嗣同、梁启超的诗文。同时,还与从北京大学和武昌省立师范求学回来的汤济川、万松涛等人交往甚密,从而了解到外地开展学生运动和工农革命的情况及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的消息,受到很大鼓舞,决计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

  1927年2月,盛浩如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任第十团司书。不久,经团指导员范德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第十五军副军长耿丹(共产党员)被害,军队中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亦面临“清洗”的危险,盛浩如被迫离开部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因大革命运动失败,成立于1926年9月的中共鄂城特别支部被迫解散,白色恐怖笼罩鄂城。回乡隐蔽的盛浩如(此时化名汪洋)面对白色恐怖,没有屈服、气馁,而是秘密串联同学和亲友,进行革命宣传,挥笔写下“任他雪尽封山白,我信人间总有春”的诗句,鼓励亲友参加革命。

  1928年春,盛浩如以革命大业为重,毅然放弃继承家业,离家寻找党组织,与地下党员朱少甫接上关系。他们在长岭一带深入群众,秘密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鄂城长岭支部,朱少甫任书记,盛浩如为委员。随后,长岭党支部迅速将工作扩展到东沟、月山和梁子,发展党员,建立了梁子镇党小组。8月,中共鄂城特别支部在长岭重建,朱少甫任书记,盛浩如等为委员,领导鄂城全县的党组织,隶属中共阳(新)大(冶)县委。1929年5月,中共鄂城特别支部遭到反动清乡团破坏,朱少甫罹难,盛浩如潜赴武昌寻找党组织并取得联系。不久,他奉命返回长岭重建党组织,再度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工作,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打土豪劣绅,没收地主武装,袭击国民党民团。他与党组织成员林明炯一起想方设法筹款,发展农民武装,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农民赤卫军队伍,建立起以太和李家庄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又一次掀起这一地区的革命活动。

  1929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决定撤销中共鄂城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中共鄂城特别区委,黄金山任书记,盛浩如等为委员。1930年5月,中共鄂城特别区委更名为中共鄂城县委,林明炯任书记,盛浩如为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中共鄂城县委成立后,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扩大红色区域,建立红色政权,迅速掀起了第二次革命高潮。不久,党组织调盛浩如到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工作,负责编辑半月刊《暴动》,随后又任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秘书兼宣传委员。7月,盛浩如奉命调回鄂城工作,与县委其他负责人一道,深入太和地区的谢埠及沼山、长岭一带发动群众,组织“八一边境暴动”,向土豪劣绅、反动民团发起总攻。由于计划泄露,敌人早有防备,遂以失败告终。随后,敌人纠集地方民团,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清乡围剿,其亲属上十人惨遭屠戮。

  1931年,盛浩如带领党的部分干部、积极分子以及妻子胡芸芝(时任妇女主席),前往阳新龙港,开展群众工作。不料,踪迹被敌人侦悉。一天夜晚,他住的小客栈被敌人一个连的兵力包围,在妻子的掩护下,他从侧门突围逃走,其妻胡芸芝被捕,次日惨遭杀害。闻讯,盛浩如沉痛写下《哭芸芝》的悲壮悼诗:一瓣心香祝项王,美人垓下与偕亡。我今四面歌声里,无复虞兮慰寂凉。

  1932年,盛浩如率部活动于鄂中地区,被反革命地方民团包围,血战数日,因寡不敌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时年24岁。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梁子镇长岭街北,盛浩如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常绿,烈士纪念碑前摆满鲜花。该镇辖区各所学校的学生们来到纪念碑前,在细雨中追思英烈,缅怀英雄。这位勤奋苦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革命先烈浩气长存的红色故事,永远留在了孩子们心中。

  记者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