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史志研究中心,抚摸厚重的历史,浩如烟海的红色档案,铭刻苦难辉煌,见证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芒。
民国时期,鄂城县下辖8个乡,以梁子湖为界,南边为内四乡,分别是灵溪、马迹、贤庾、符石;北边为外四乡,分别是神山、永福、县市、洪道。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中共鄂城县党组织领导全县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推翻旧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顽强斗争,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为革命的胜利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城是革命重镇。1926年,国共合作进入黄金时期,工农革命运动迅猛发展。7月,广东革命政府正式誓师北伐。为配合北伐,发展革命力量,董必武、刘伯垂派鄂城籍共产党员万松涛、王文禄回到鄂城,迎接北伐军。8月,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陆续加派共产党员石怀谨、胡时达、刘敦铭、陈祖谦、王爱群等人,以国民党鄂城县党部筹备委员的公开身份来鄂城,与先来鄂城的共产党员会合,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国民党鄂城县党部。
1926年9月,经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批准,中共鄂城县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特支机关设在鄂城县灵溪乡灵五里的上下邓湾(现属大冶)。中共鄂城县特支的成立,像一盏明灯,为革命道路指明了奋斗方向;像一簇火苗,燃起了创建党组织的燎原之势;像一粒种子,在鄂城大地生根发芽,历经磨难茁壮成长,对鄂城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6年冬,在中共鄂城县特支的领导下,县、区、乡先后建立了工会、农会、妇女协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农会成立了农民自卫军。在县南部边境地区还成立了鄂城县农民协会金牛办事处,由省特派员、共产党员王爱群和侯亚雄负责,领导鄂城县内四乡的革命运动。各革命团体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次年2月,贺龙在北伐中,率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进驻鄂城,县工、农、青、妇等组织在贺龙将军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在城乡掀起了空前的革命高潮。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7月17日,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东征讨蒋,鄂城的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工农运动骨干和武装奉命随军队东赴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余者分散隐蔽。由于大革命失败,鄂城的党组织遭到空前的破坏和摧残,革命力量遭到疯狂镇压,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戮。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下,中共鄂城县特支和革命群众团体,不得不停止一切革命活动,革命迅速转入低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城县内四乡是革命活动中心。1928年春,党的活动从阳新、大冶发展到鄂城,中共阳(新)大(冶)县委陆续派遣党员干部胡陶、柯灵泉、朱少甫、熊国福等,到内四乡及梁子湖周边地区,秘密串联大革命时期分散隐蔽的共产党员及工农运动骨干,恢复、发展党的组织。
1928年秋,投笔从戎并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十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长岭镇人盛浩如(此时化名汪洋),因“耿丹事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回乡隐蔽。面对大革命失败,面对白色恐怖,盛浩如没有屈服、气馁,而是秘密串联同学和亲友,进行革命宣传,并写下“任他雪尽封山白,我信人间总有春”的诗句,坚定革命信念,积极寻找党组织。不久,盛浩如与中共阳大县委派遣的党员干部朱少甫接上关系。他们在长岭一带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鄂城长岭支部,并很快将革命范围扩展到东沟、月山和梁子,发展叶祥福等人入党,建立了梁子镇党小组。8月,根据中共阳大县委的指示,在长岭建立中共鄂城特支委员会,朱少甫任书记,盛浩如等为委员,领导鄂城全县的党组织。
1929年5月,中共鄂城特支遭到反动清乡团破坏,朱少甫罹难。6月,中共鄂城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杨林桥重建。1930年2月,撤销中共鄂城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中共鄂城县特别区委员会。5月,中共鄂城县特别区委改为中共鄂城县委。这一时期,县委注意斗争策略,把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扩大红色区域,壮大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迅速掀起革命高潮。
1928年至1934年间,鄂城县发展党员2000多人,先后成立的下属区委有:中共鄂城县第一区(唯一区)委员会在高铺陈家湾(现属咸宁)成立;中共鄂城县第二区(黄汉区)委员会在毛铺上店湾成立;中共鄂城县第三区(大成区)委员会在马山罗家湾(现属咸宁)成立;中共鄂城县第七区(贤庾区)委员会在涂家垴吴官塘湾成立。随后,中共鄂城县第八区(符石区)委员会在太和宋家海湾成立,中共鄂城县梁子湖区委员会在东沟月山成立。与此同时,大冶所属各区先后建立区委,其中碧石渡、汀祖地区(现属鄂州)成立了中共大冶县第三区委员会(亦称盛碧区、铁山区)。1929年6月至1930年4月,在鄂城县袁家湾(现属咸宁)成立了中共咸(宁)鄂(城)通(山)特别支部。
1932年3月,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政策,中共鄂城县委的领导力量受到极大削弱,鄂城苏区处处被动挨打,大片范围沦入敌手,造成重大损失。1933年9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一举消灭共产党。由于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影响,未能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国民党军和地主民团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鄂城苏区全部丧失。国民党在鄂城、大冶、阳新、通山修筑碉堡470余座,制造白色恐怖,大肆屠杀革命群众。1934年初,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中共鄂城县委为保存实力,将武装力量化整为零,分为小股分散活动。5月,由于形势恶化,地方武装力量被打散。在此情况下,中共鄂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及所属区、乡组织和革命群众组织被迫解散。6月,在大冶南山头建立了中共南山头工作团,负责人朱子瑞,领导鄂城县的工作。1934年10月至1937年6月,由于主力红军长征北上,鄂东南地方红军隐蔽在湘鄂赣边区秘密活动。1937年1月,驻鄂东南的国民党部队撤走,红十六军乘机在鄂城金牛一带活动,重新点燃鄂城的革命火焰。
1937年12月,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冯玉亭回到鄂城、大冶边界地区开展活动。10月,中共湘鄂赣特委以阳新为中心,建立了阳(新)通(山)中心县委,领导阳新、通山、大冶3个县委和鄂城、通城2个特支。自此,鄂城地方党组织正式恢复成立。1938年2月,中共阳通中心县委遭到国民党军的破坏,被迫停止活动。4月,鄂城特支划归新成立的中共鄂南中心县委管辖。5月,中共湖北省委正式成立,7月组建中共大冶中心县委,中共鄂城特支隶属中共大冶中心县委领导。1938年7月,中共鄂城特别支部成立。
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一名名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拼搏奋斗。“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续奋斗。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鄂州职业大学学生刘国俊说。
记者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