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革命老区鄂州,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深深植根于长江之滨、梁湖之畔;启航新征程,“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鄂州是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的核心城市之一。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小康路上的红色奋斗密码,本报今起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小康路上红色传承”系列报道,寻访历史遗迹遗物、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发掘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小康路上砥砺前行的好典型、好故事。
杨松山在祖父墓前默立
以纪念碑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广场正在建设中
忆往昔——
烈士牺牲,襁褓幼子成孤儿
穿过一条密林小道,走到林子深处的一座墓前,杨松山掏出口袋里的纸巾拭去落在墓座上的尘土,将一支绢花插在墓前,凝望、默念着墓碑上的每一行文字。
“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这是烈士杨德田的墓,杨松山是其唯一的嫡孙。烈士墓位于涂家垴镇斗山村杨三太湾徐家山西北坡,与此相距不远是91年前的“斗山寺惨案”发生地。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鄂东南特委领导下,鄂城县七区苏维埃政府在涂家垴镇天灯垴成立,并成立农民赤卫队。1929年,彭德怀率红五军进驻鄂东南。同年,彭德怀亲赴涂家垴(时为符石乡),指导七区、八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8年,杨德田在杨三太湾出生。1929年,为人耿直的他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第八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委员。
因形势需要,红三军团撤离鄂东南,受命开往湘赣地区,攻打长沙,仅留两个营在鄂东南坚持斗争。于是,那些逃亡武汉的土豪劣绅趁机纷纷返乡,成立还乡团。一时间,梁子湖畔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一天晚上,杨德田正在金牛参加骨干分子会议,因叛徒告密,还乡团包围了会场,杨德田不幸落入敌手。被捕之后,敌人对杨德田施尽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30年6月,杨德田被害,时年22岁。
一个月后的1930年7月,“斗山寺惨案”在烈士的家乡发生。逃亡武汉的反动派策划成立的还乡团,伙同驻金牛的白匪郭汝栋部,窜回涂家垴,以斗山寺为驻点,对革命进行疯狂反扑,致使108名中共党员及革命群众牺牲在杨三太湾徐家山附近的山上。
对祖父的故事,杨松山所知不多,“我爷(父亲)对我讲的也少,祖父牺牲那年,我爷还抱在手上,祖母也于当年因病过世。后来,是隔壁一位族亲把我爷养大。”
不过,杨松山对两件事有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常有不相识的人到祖父墓前祭扫,“我爷跟我说,是‘五七’干校的同志。1961年,我爷领回了一张烈士证书和140元钱,说是烈属抚恤费。之所以记得牢,是因为140元钱在当时是个大数目。”
现在的杨德田烈士墓于2013年由市人民政府所立,并被列为鄂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烈士墓上的清明插花还在,“以前的墓是我爷修的,与普通墓一样。对新立的墓碑,当然感到高兴,每年都会带着儿子、孙子来祭扫。”杨松山说。
杨松山一直生活在杨三太湾,过着种田人普通而安静的生活,现在的住房是新的,有点别墅风格。日子好了,但老人家心中有一个遗憾,就是几次建房搬家把祖父的烈士证书弄丢了。
不过,让杨松山感到安慰的是,一本《鄂州英烈》的书中记录着祖父的事迹,儿子还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党员,“现在,我的孙子在武汉上大学,这本书要让他看看。”
看今朝——
谁不说俺家乡好
在儿子、女儿那里待不了几天,86岁的老兵杨言文便要孩子们送他回家。杨言文的家在涂家垴镇斗山村杨三太湾,两层带院小楼,虽然装修简单,却是老人心中感到甜蜜的地方。
2020年,杨言文收到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高兴之余,老人特意置办了一套红领章、红五星的绿军装,并把这枚纪念章别在胸前。
1956年,杨三太湾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偏远小山村。那一年,上了3年小学的杨言文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等到要入伍那天,杨言文才告诉母亲这个消息。本以为能给母亲一个意外惊喜,没想到,母亲哭着不让他走。
“我妈对我说,儿呀,你不晓得,当年湾里闹革命,我们这一房死了6个兄弟。”杨言文回忆当年的情景,“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人把我们兄弟两个拉扯大。我是小儿子,当兵出村那天是正月初九,母亲在屋里都没出来送我,那情景一生难忘。”
新兵连的生活在朝鲜新义州度过。之后,杨言文随部队驻守朝鲜孟中里,任务是防战备战。一到部队,因为能识字,杨言文被分到连部当了卫生员,之后是副班长,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1958年,杨言文随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朝鲜,直接开进了大西北,参加酒泉基地建设。修铁路、建发电站、树无线发射台,风、沙、石成了杨言文磨不掉的记忆。两年后,杨言文复员,他那一批湖北籍士兵全部分配到白银市一家冶炼企业。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大批企业分流人员,“二话不说,我们湖北兵响应国家号召,卷起铺盖一起回到了家乡。没想到,一回到家,家乡的领导对我蛮重视,让我当了斗山村民兵连长。本打算在大西北落叶生根,结果还是回家找了媳妇。”老人回忆道。
几十年来,杨言文和大家一起在这个小山村默默无闻地努力着,也见证着村子一天一天的变化。老人说,变化最大的还是近十年,下雨走路不再湿鞋,夜里回家不再摸黑。特别是,瓦缸上盖草棚的厕所没有了,天寒地冻时上厕所不再担心。
现在,杨言文是湾里最年长者,乡亲们有个什么事都愿意向他请教。“关键是他见多识广,大家喜欢听他讲。还有,这几年,他只要有机会就外出旅游,香港、澳门都去过。”杨春林是斗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杨言文的晚辈。
比来比去,在杨言文的眼里,还是家乡好。“一出门就能闻香,你看,哪家门口、院子没果树?清早转一圈,外面清香得很,所以我不愿在儿子、女儿那里多住。”杨言文笑道。
让老兵杨言文最高兴的是,今年,斗山寺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这真是个好事。在酒泉,我曾受邀到驻地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只要我能动,还是愿意讲。我信共产党,体会太深了。”
昨日,在斗山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前来瞻仰者送来的花篮。杨春林告诉记者,以纪念碑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广场正在建设中,还计划建一条小道,将旁边的杨德田、杨金山两座革命烈士墓连起来,以期在乡村振兴路上种下红色基因。
记者手记:
斗山村,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偏远小村。到涂家垴镇采访,多次路过,却不知道这里深藏诸多红色故事。
村里老人讲,90年前,这里闹革命牺牲的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有的都没成家。即便成家,留下的也只是襁褓中的幼子,如杨德田烈士。就如杨松山所说,假如没有隔壁的族亲敢于收养,有没有今天的自己还难说。至于这个烈士幼子到底是怎么成长、曾历经多少磨难,已无从知晓。
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春林说,目前,村里正在搜集烈士故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有26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绝大多数或没有留下姓名,或无从查证其出生地及亲人,长眠于此成了“无名英雄”。
乡村振兴,梁子湖区是鄂州的生态“绿宝石”。路、林、果、花,让曾经的鄂州“西伯利亚”变了新模样。一个有好故事的地方,才是真美之所在。
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为美丽乡村添彩。为了今天的这个“彩”,昨天有那么多的烈士为之付出生命,因此,这个“彩”不是虚拟的,而是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