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为巩固华北、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华东、华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党中央作出战略决策:派遣主力部队和得力干部挺进江南,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进军闽粤,开辟湘粤赣边的五岭抗日根据地,配合全国各抗日战场实施强大的反攻作战。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担负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央军委授予该部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
南下支队有6个大队,一、二、三、四大队为主力部队,五、六大队为干部大队,全军5000余人。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参谋长朱早观,政治部主任刘型。
1944年11月1日,南下支队在延安东关飞机场举行誓师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参加检阅,朱德、任弼时、叶剑英、贺龙先后讲话,要求部队“克服困难,严明纪律”,“在华南敌后画出一幅红色地图,取得远征胜利”。
随后,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翻越吕梁山,穿过黄淮大平原,徒涉淮河,闯过多道封锁线,到达鄂豫边区。
早在1944年7月中旬,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领导就专门研究部署,确定鄂南今后一段时间要以做好迎接南下大军的准备工作为中心,巩固鄂南,建立江南桥头堡,确保南下大军安全渡江。
为保障沿江至鄂南山区道路畅通,中心县委书记兼鄂南指挥长罗通率领指挥部主力和鄂大地方武装,袭击了碧石渡镇等敌据点,毙伤日伪20多人。然后继续向鄂南山区挺进,肃清沿途据点的外围哨所和触角。鄂大一连进驻大鄂谈家桥附近,监视谈家桥顽军动向。
大鄂、武鄂、咸武鄂根据地进行广泛动员,为迎接南下大军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鄂大政务委员会召开民主代表大会,动员各界人士献计献策;大力整顿区、乡政权,改革田赋征收体制,筹集军粮,赶制被服、军鞋;加强县直武装建设,从各区、乡抽调骨干,组建警卫排,不久扩编成一个连。武鄂根据地大力反击日伪及顽军马部,取得吕家畈等战斗的胜利,确保根据地安全,保证了迎接大军渡江南下准备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年底,迎接渡江部队工作准备就绪。
1945年1月下旬,南下支队两渡黄河,跨越陇海线,突破日军和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挠,与新四军第五师部分兵团会合,于27日胜利到达大悟山。
2月初,南下支队经过短期休整后,继续挥师南下。张体学奉边区党组织命令,率新四军四十、四十一团配合南下支队行动,挺进湘鄂赣边,归王震、王首道统一指挥。
南下大军分一、二、三梯队渡江南进。第一梯队为渡江先遣队。2月10日,渡江先遣队派李平带侦察分队先行渡江,按计划行军路线侦察前进。2月12日晚,正值除夕之夜,漫天白雪,先遣队渡江进展顺利,全军1600余人及后勤辎重全部安全渡江。
第二梯队在鄂大根据地池湖港登陆后,除尖兵连继续南进外,大部队驻扎土陡山、文家塘、马家田铺、陈家桥一带暂避风雪。
渡江部队在鄂大根据地休整一天,第二天继续冒雪南进,2月15日到达谈家桥地区,与李平带领的侦察分队会合,得知驻谈家桥的顽军廖义华部蠢蠢欲动,企图阻止部队前进。谈家桥是沿江地区通往鄂南山区的咽喉,此障碍不除大部队不能通过,于是先遣队决定扫除障碍。经过激战,歼灭廖义华部1200余人,廖带领几名亲信逃往大幕山,从此销声匿迹。先遣队战果颇丰,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
2月23日夜,王震、王首道、张体学率主力在广济田家镇渡江,24日晨,部队全部登上南岸。
26日午,部队在大田畈一带休息,遭到日军600余人疯狂进攻,并被攻占了前哨阵地。战斗打响,二连连长朱新阳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一个回合就突破了敌第一道防线,然后一鼓作气乘胜前进,扩大战果。日伪军被八路军的气势吓得魂飞魄散,带着残兵逃回据点。部队乘胜追击,连克日伪4座碉堡。
大田畈战斗和谈家桥战斗均为东西两路部队渡江后的首战,打出了军威,振奋了士气,群众欢欣鼓舞,敌伪顽为之胆寒。
3月上旬,南下支队消灭了药菇山和九宫山的反动顽军,然后辗转江西修水,进入湖南平江地区。经报请党中央批准,取消南下支队番号,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各大队改为支队。3月26日,占领平江县城,在全城张贴《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
布告一出,立时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群众热烈欢呼,拥护毛主席从延安派来解救三湘百姓的队伍。国民党则大为恼火,以4个军6万余兵力对南下支队进行围追堵截。南下支队主动撤出平江县城,辗转于湘北地区,广泛宣传,扩大影响,然后跳出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回师鄂南,王首道则率直属机关回师鄂城地区。
4月13日,南下支队在汪坪召开军政委员会,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研究成立湘鄂赣边区的有关事项。4月28日,南下支队向党中央和鄂豫边区党委发报请示,拟成立湘鄂赣边区。
不久,南下支队先后收到鄂豫边区党委和五师关于成立中共湘鄂赣临时党委、湘鄂赣军区、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的批示,正式成立湘鄂赣边区。王震为湘鄂赣军区司令员,王首道为湘鄂赣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张体学为军区副司令员。边区党委和军区分别下辖3个地委和3个军分区,鄂城地区属东地委领导。
湘鄂赣边区的建立,使鄂南抗日根据地拓展至东起阳新、南抵幕阜山脉、西至临湘、北濒长江,地域更为广阔,成为湘粤赣发展的后方基地。
湘鄂赣边区成立后,全面开展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工作。王震率主力一、二支队和五、六支队再次挺进湘北,王首道、张体学率余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鄂南。
鄂城物产丰富,南下支队进入江南2个多月,该地区一直是其主要活动区域。部队5000余人的后勤给养、军需供应得到可靠保障,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积极配合部队后勤机关做了大量工作。沿江地区群众竭尽全力支援英雄子弟兵,保证了部队的粮食供给,较好地解决了部队被服、军鞋和其他生活必需物资的补充等问题。
八路军南下,鄂城党组织给予全力配合,为全面完成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大包围,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桥头堡的军事地位和历史作用。南下支队先遣队重拳打击地方顽军,使鄂南的斗争形势更加明朗,对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湘鄂赣边区在月山、梁子岛修建了综合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军需供应站,鄂城抗日根据地成为湘鄂赣边区巩固的后方基地。
为充分发挥江南桥头堡的作用,使鄂城沿江地区的武鄂、鄂大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整体,成立了中共沿江中心县委。1945年6月,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武鄂中心县委,同时成立武鄂中心县政府。
南下支队先遣队歼灭了强占谈家桥的顽军廖义华部后,重建中共大鄂工委。其辖区仍是以谈家桥为中心的大冶与鄂城的交界地区,是鄂城沿江地区通往鄂南山区的咽喉要道。大鄂工委的恢复,使鄂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整体。
至此,鄂城境内的4块抗日根据地全部恢复,较之1942年新四军五师特务团和十四旅挺进鄂南时更为巩固,地域更广阔,组织机构更健全,武装力量更强大,群众热情更高涨,鄂城抗日根据地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记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