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祖镇董胜小学三(1)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村委会旁的抗日故事宣传墙旁参观学习,了解先辈的抗战事迹。
在董家老房前,董胜村村民董绵和讲述村民英勇抗日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20日,日军疯狂进攻原鄂城县城,25日,鄂城全线沦陷。日寇不仅占据县城,而且在全县几个重要集镇特别是公路沿线的集镇都设立了据点,以保证其补给线的畅通和对全县的控制。鄂城与大冶交界处的铁山是日寇设立的一个大据点之一,同时日寇在碧石渡及新庙镇文塘村、燕矶镇江边、汀祖镇陈盛村等均设有据点。日本鬼子常常到附近各村强索财物、烧毁民房、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1938年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天对汀祖镇董胜村的村民来说,世代不忘。因为这天发生了一件村民自发反抗日军暴行,怒杀3名日本兵的故事。
董胜村位于铁山北麓,这个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是苏维埃老区,彭德怀元帅率领的红军曾在这一带活动。村民在红军的支持下斗地主、惩恶霸,土地革命运动异常火热。不少群众是红军家属或老赤卫队员,因此抗日积极性也很高。
1938年12月1日,日军又在董胜村一带掠抢。村中几名老赤卫队员紧急组织乡亲们躲避。妇女和老人、儿童被安排在后山的松树林中躲着,青壮年负责保护,还有放哨的人沿途观察鬼子的动向。
日军一支约20余人的小队扑向董胜村,见村内空无一人,便砸门进屋搜抢东西。搜寻了好一阵子后,有3个日本兵往后山奔去。在村中的日寇掳得了粮食、鸡,还杀死了3头猪,他们驮的驮、抬的抬,离开了董胜村。
进入后山松林中的3个日本兵在搜山时发现了避难的妇女,遂开始追赶。很多妇女号哭奔逃,只求一死,不愿受辱。
呼救声惊动了村民,大家怒火中烧,忍无可忍。此刻,村民董长隆站出来振臂高呼:“乡亲们,鬼子欺人太甚,我们生不能保卫家园、保护妇孺,生有何用?不如与鬼子拼个死活!”此话一出,董望保、何细浩等十几人纷纷响应,大家手持刀、矛等器具,奔入林中与鬼子厮杀。
一开始,日本兵以为村民虚张声势,并未在意,只是拿起手中的短刀,威胁恐吓村民。随后,董长隆奋勇上前,带领全村青年与日本鬼子展开拼杀,当场杀死一个日本鬼子。另外二人见同伴被杀,知道寡不敌众,立马抱头逃窜。众人边追边喊:“杀日本鬼子啊!”
一个日本鬼子逃到了马家塆 。村民马细狗正在厕所里,听到鬼子进村的声响,忙出来喊人快来拦截。鬼子见村里只有马细狗一人,且赤手空拳,就疯狂追赶马细狗。可怜马细狗躲避不及,被鬼子开枪打伤,后被其用刺刀活活杀死。鬼子继续往马家畈方向逃窜。这时,追赶而来的村民合力将鬼子包围,一举将他杀死在田里。
3个日本兵杀了2个,还有一人不知去向,四处搜寻又不见踪影,大家不由得紧张起来,因为这里与鬼子驻地铁山只有一山之隔,如果他逃回据点报信去了,日军肯定会来报复。于是,众人商议决定,各自回家收拾细软,离开董胜村去他乡躲避。
说来也巧,正当村民董正洪的妻子胡氏回到家准备收拾行李时,突然发现床底下有人,她当即知道是那个日本兵。于是,胡氏当作没看见,迅速跑出去并将大门反锁,然后通知了其他村民。
村民们很快聚在一起,一部分人将胡氏的家团团围住,一部分人开门进去抓鬼子,却发现床下早已无人。大家把屋内外搜了个遍,也没见着鬼子,便猜测鬼子可能躲在楼上。
登楼擒敌,危险万分。此时,寡妇马氏挺身而出:“我上无父母,下无子女,我先进去,就算死了也无悔。”接着,她拿起长矛直接上楼,然而楼上也空无一人。大家认为,鬼子肯定仍藏在屋里,于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仔细搜查。突然,大家听到放有干柴的屋角处传出声响,掀开柴火一看,正是鬼子,遂将其拖出屋外,乱刀砍死。原来,鬼子发现自己暴露后,慌忙从床下钻出来,看见屋角有两捆干柴,就俯卧在柴下,之后看见村民穷搜不舍,吓得浑身发抖,干柴也随之抖动。
董胜村村民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鼓舞了鄂冶沦陷地区人民的勇气,不少青年特别是学子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战场。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天,董胜村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警醒后人不忘历史,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2016年,董胜村为了纪念先人英勇抗日的事迹,发动村民筹资10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集抗日纪念馆、宗祠和文化礼堂为一体的活动场所。白天老年人在这里下棋、打牌、聊天,傍晚村民在这里唱歌、跳舞。“希望通过这个教育基地,让村民牢记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董胜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晓锐说。
见习记者 周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