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这样努力”——1958年毛泽东在临江的半小时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6-23 语音:播放

毛主席视察临江时的情形

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 记者 李文晋 摄

  临江黄柏山北临长江,南靠武九铁路,武黄公路贯穿其中,曾是鄂城县棉花等经济农作物主要产区之一,原为旭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为旭光人民公社黄柏山大队。

  解放前,临江农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又走上合作化、集体化道路,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增强。旭光人民公社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先后办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农具制造厂和颗粒肥料厂。

  据时任旭光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郝启明回忆,当时,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旭光人民公社突出抓了两件大事:一是社办工业,二是高产试验,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被省里列为对外开放重点单位,吸引不少中外人士前来参观访问。

  1958年3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到鄂城县旭光一社视察时,对旭光一社办小工厂服务农业生产的做法表示赞许和鼓励,并报名在旭光一社当一名社员,种了一块棉花试验田。《湖北日报》刊发了这一消息。

  4月,毛泽东到湖北视察听说后,打算到鄂城县旭光一社视察。4月4日,省长张体学专程到旭光一社,召集县委副书记彭英、社党支部书记胡昌壁等,告知这一消息,并交待暂时保密,还提出将樊口街到旭光一社的一段大路进行修整,方便汽车通行。当天下午,胡昌壁召开生产组长会议,布置连夜修路。3天后,张体学打来电话告知,因毛主席事务繁忙,视察取消。

  此后,胡乔木、吴冷西先后来鄂城调研。毛泽东又提议到鄂城视察,但由于雨水延绵,道路泥泞,未能成行。

  5月,《红旗》杂志刊发了通讯《旭光一社用土办法办小小工厂》和评论《旭光一社是怎样领导和管理小小工厂》。据张体学和《红旗》常务编辑李幼玖(李于1958年8月12日到旭光一社进行过采访)说,毛泽东看了2篇文章后,认为农民办工厂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种新创举,决定还是要到旭光一社视察。

  9月15日,晴空万里,临江大地充满丰收的喜悦,采摘新棉的欢声笑语在田野荡漾。上午9时许,一支车队在武黄公路临江段一块试验田前停了下来,从一辆黑色轿车中走出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慈祥的老人。

  是毛主席!只见他身穿白色衬衣、米黄色西裤,脚穿一双网口青布鞋,大步向棉田走来。

  在黄柏山大队党支部棉花试验田边,毛主席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看了看写有高产目标的试验田标牌,用手比划着,眼里露出赞许的目光。

  离毛主席最近的黄柏山大队妇女队长廖济安迎上前去,毛主席握着她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今年收成如何?

  廖济安激动得泪流满面,一一回答毛主席的问话。这时,很多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家看到毛主席激动不已。

  毛主席一边向大家招手,一边沿着机耕路朝前走。一条又宽又深的沟渠挡住了去路,陪同的同志劝毛主席不要过去,可毛主席笑了笑,摆摆手,迈着大步跨了过去。

  在沟渠边,毛主席抚摸着面前的一株棉花,数了数满枝的棉桃,询问身边的两位老农:“这一斗地能摘几多花呀?”

  老农答道:“70多斤。”

  毛主席笑了笑,又问:“一斗田能收几多谷呢?”

  老农兴奋地说:“现在能打500多斤,今后一定不止。”

  “对!对!”毛主席连声说道,“应该这样努力。”

  时间一晃过去了近半个小时,毛主席带着满意的神情,驱车离开临江,向黄石方向疾驶而去。

  毛主席亲临视察,给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应该这样努力”的亲切话语,一直激励着临江广大干部群众发奋努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为纪念毛泽东视察临江不惊动地方政府、关心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事实,1978年,中共鄂城县委、县革委会拨款8000元,临江人民公社自筹资金6000元,社员们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在毛泽东视察过的黄柏山,修建“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以示鄂城人民对毛主席永远的纪念。

  纪念馆坐西朝东,内设展台,分为“毛主席在临江”“毛主席在湖北”“伟人风采”“高速发展中的三江港”4个篇章,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当年视察黄柏山的巨幅照片和《人民日报》报道文章,市、区、乡政府将纪念馆列为学生德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让参观者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如今,在毛泽东视察过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11月,三江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批准,中部开放通道已打通,多式联运枢纽正在建成,资本集聚洼地初具雏形,三和管桩、交投致远、光大造船等13家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临江人民以追梦筑梦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

  记者李文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