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前的三位鄂州籍共产党员——樊山札记之九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6-29 语音:播放

□ 楚昕

  引语

  受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深刻影响,众多鄂州籍有识之士,在外出参军求学、做工经商的过程中,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寻求中华民族未来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A、

  在1921年前,鄂州就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以前58名正式党员中的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中国工人运动早期领袖张金保,汉口“二七大罢工”组织者姜和顺、叶青山,以及万灿、夏石农、高理文等,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早期革命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鄂州市葛店镇人范鸿劼,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北京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成为小组成员。参与发起和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3月,中共北京区委改组,范鸿劼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被推举为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不久,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国共产党北方区执行委员会,范鸿劼被选为区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范鸿劼1918年离开家乡葛店外出求学,北大读书期间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是在北方跟随和辅助李大钊工作时间较长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4月28日,范鸿劼与李大钊等人,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生命。

  鄂州市段店镇人刘伯垂,1920年夏、秋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共产党。1920年秋,受陈独秀委派到武汉组建共产党武汉支部。在组建共产党湖北的第一个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伯垂少时在本地读私塾,后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法科。在日期间,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决心投身革命,并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刘伯垂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辛亥革命的向往回国,后在陈独秀等人的帮助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进步书刊,并经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了共产党。

  刘伯垂对革命的大是大非问题,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在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后因为与陈独秀的关系,“受到李立三和王明等人的排斥,无法回党”。1936年9月,刘伯垂病逝于上海。

  鄂州市华容镇人赵子俊,1921年春在武昌由郑凯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作为国民革命军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6年9月,在南昌牛行车站战斗中牺牲。

  赵子俊1886年3月23日出生于鄂州市华容镇刘花村新赵湾,本地高等小学肄业。曾进入鄂军军士教导队学习,后转入武昌平湖门外纱局做工。在此期间,受恽代英、郑凯卿等人的革命进步思想影响,热心于党组织创办的利群书社活动,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在工人群众中联系广泛。1921年春,赵子俊以失业工人身份在武昌加入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

  B、

  1922年1月,赵子俊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任劳动组合部武昌分部事务员,并于1923年参与发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由包惠僧介绍到广州从事军事工作。1923年12月由廖乾吾、包惠僧介绍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湖北省筹委工运委员等职。

  赵子俊1924年春由廖仲恺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黄埔一期招录的学生中,有33名在进校前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子俊是其中一位,也是第一期年龄最大的学员,在学期间任第二队分队长。毕业后,历任入伍生部见习、训育副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六连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6年9月24日在南昌牛行车站(现南昌火车北站)战斗中牺牲,时年40岁。

  长期以来,有关党史资料介绍赵子俊为湖北武昌人,具体情况不详。2020年初,在全党学习党史过程中,有熟悉赵子俊家族历史情况的老党员提醒,经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党史专家考证,中共一大前共产党员赵子俊,与“鄂州市华容镇刘花村新赵湾《赵氏宗谱》记载的赵子俊,其人物身世、革命经历、家庭成员、社会背景各方面情况吻合,只在出生年份方面,宗谱内为1886年,过去公开资料为1889年,相隔3年”。而从《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书中公布的资料,赵子俊出席远东国际会议时的调查表中,填写的出生日期为1886年,与宗谱记载的日期相同。

  C、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关于“湖北武昌”这个概念,出现过非常容易混淆的时间重叠和循环变化。《鄂州市志》介绍:武昌首义后,北京民国政府于民国二年(1913年3月)将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将武昌县(今鄂州)改名为寿昌县。民国三年元月(1914年1月),因与浙江寿昌县重名,又将寿昌县(今鄂州)改为鄂城县。而据江夏《武昌县志》记载:“1912年1月,民国政府废府改道。改江夏为武昌县,属江汉道。”如此,在1912年1月到1913年3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同时有两个武昌县(当然,常识告诉我们,1912年1月刚刚在南京成立民国临时政府)。地名循环变更,且时间记载重叠。湖北武昌府(武汉市武昌区)、原湖北武昌县(鄂城)、新湖北武昌县(江夏),给那个时候的人物履历和史实记载造成混淆司空见惯。这个时期的赵子俊个人简历,记载为湖北武昌人,具体情况不详不足为奇,实属情有可原。

  党史专家考证,中共一大前共产党员赵子俊出身于鄂州华容镇刘花村新赵湾,应该确定无疑。但因部分阶段历史资料不尽详细,关于赵子俊早期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黄埔毕业前后的革命活动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收集材料,完善研究。

  党史记载,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先后委托李汉俊和刘伯垂到武汉,与董必武等商量筹建武汉共产党组织。1920年秋,由刘伯垂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寓所召开第一次会议,成立武汉共产党支部,并推选包惠僧为书记,成员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等六人,随后又发展了赵子健、赵子俊、刘子通、黄负生等人入党。

  党史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工作,还原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共产党员赵子俊的革命活动经历有重要意义。作为赵子俊家乡的各级党组织,有责任还原党史事实,让更多后来人从先辈的革命事迹中接受教育,汲取营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