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群众笑逐颜开——鄂城区区直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点滴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8-03 语音:播放

  “办不成事”窗口专治疑难杂症

  6月26日,鄂城区“企业服务直通车”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00余件,赢来一片赞誉。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约集成化”服务。鄂城区“直通车”开设了“企业需求”“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企业投诉”四个板块,实现“企业需求处理闭环”“惠企政策一窗查询”“企业投诉一键直达”“营商环境线上评价”等功能,175家规上企业先后登录系统反馈问题。
  此前,湖北开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开明,在“企业服务直通车”平台上提交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单,平台将工单派至相关职能部门。收到工单后,区金融办和区发改经信局积极与各金融机构联系和对接,为企业牵线搭桥。
  平台上线当天,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企业专场活动中,邀请的各大银行与99家规上工业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当场促成银行与11家企业达成贷款意向协议。其中湖北开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顺利与工商银行签订了500万元的贷款意向协议。
  “真没想到,现在贷款登记不仅方便,而且效率高,真是太赞了!”张开明高兴地说。
  高效精准服务企业,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近年来鄂城区“刀刃向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企业效率。“企业落户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提供最优质最便捷的服务。”区发改经信局局长皮兴进说。
  今年4月,该区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由串联审批的“四证”变并联审批整合为“一证”,在区政府与土地挂牌竞得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当日,将此证与《土地不动产权证》同时核发,实现“四证合一”“五证同发”。由此,政府部门审批环节从原来的32个压缩至17个,企业需提交的材料从47项精简至18项,工业项目取得规划和施工许可由5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内,所需材料都可以在网上提交。
  除了线上开通“企业服务直通车”,线下还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区长(局长)鄂城快办服务专窗”和“办不成事窗口”。
  区“四大家”领导带领各职能部门局长、副局长,每天上午轮流在服务窗口办公,对一般事项,能办即办;对于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难问题,区领导带领各部门协商解决;对群众反映多次且涉及到多个部门互为牵制的难题将在“办不成事窗口”协调,协调不成的可同步向区长(局长)服务专窗反馈,由区长(局长)联办推动。
  此举在我市首开先河。“办不成事,顾名思义,就是‘疑难杂症’。设立这样一个窗口,能对症下药,为群众提供兜底服务。”鄂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王志军说。
  “‘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体现我们干部争当服务排头兵、问题终结者的决心。”区委书记董国平说,这项创新举措,正成为擦亮鄂城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的重要一招。
  一滴水观沧海,一粒沙见世界。如今在鄂城,小到开证明办执照,大到企业投资建厂,群众“办事不求人”的夙愿正逐渐成为现实。
  践行司法为民 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夏日的长港河,鱼翔浅底,鸟鸣枝头,水丰草茂。
  依水而居的长港河两岸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然而,仍有极少数村民还存在“靠水吃水”的陈旧思想,在长港河非法捕捞,导致水环境日益破坏。
  每到夜晚,河面水平如镜。这时,长港河长港镇段和杜山镇段的7户村民,就会悄悄地往河里撒“网”捕鱼。他们撒的“网”是“霸王罾”,民间称之为“绝户网”,一张近百平方米的大网横亘在河道,游至此处的鱼虾全部被网起。
  “这个网在水里拦鱼时非常隐蔽,只有起网时才能看出动静,每次起网将会捕上千斤鱼,收入达万元。”长港镇干部说。
  使用“霸王罾”非法捕捞,渔政执法部门近年来组织过多次清理行动,但由于执法难度较大,执法力度欠缺等,该流域使用“霸王罾”的违法行为仍多点反复发生。
  长港河是连接长江与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的唯一通道,也是闻名全国的武昌鱼的洄游通道。为督促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充分履职,切实保护长港河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鄂城区人民检察院召开了公开宣告会议。
  在公开宣告送达会上,办案检察官通过视频和PPT向被建议单位进行检察建议示证和释法说理,并向三家行政单位发出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检察建议书。
  经过市、区、镇三级部门的共同努力,长港镇和杜山镇的7户村民主动上缴了“霸王罾”,水环境破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学与做相辅相成。
  鄂城区人民检察院全力以赴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对涉市场主体案件“少捕慎诉慎押”,不捕占比41.4%、不诉占比10.5%。积极追赃挽损,开展追赃挽损率73.68%,同比上升49.87个百分点,14件案件追赃挽损合计195.808万元。同时开展“百名检察官进百企”活动,20名检察官走访26家企业,收集意见建议25条。
  此外,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今年,该院立办环境保护领域公益案件12件,切实把学习党史成效和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实效。
  鄂城区公安分局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提升群众获得感相结合,着力办理群众期盼的实事,解决群众最需求、最急切的实际问题。
  “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了,不仅省时省力,还帮我省了往返路费六七百元,真是太方便了!”不久前,远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鄂州市民朱成峰拿着一份从鄂城公安分局新庙派出所寄来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高兴地说。
  朱成峰是新庙镇将军村居民,常年在外地务工,因工作需要要到户籍地新庙镇派出所开具一份本人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当得知可以通过鄂州公安微信服务平台办理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通过微信服务平台向新庙派出所提交了业务申请,并上传了所需资料。
  几天后,朱成峰收到了由新庙派出所邮寄的证明,这让他喜出望外。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也要让广大群众得实惠。鄂城区各级各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送到群众心坎上,切实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线上线下对接 提高岗位匹配度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挡不住求职者的热情。在泽林农民工大市场,求职者在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后,陆续进入招聘区。
  “我以前在沿海工作,常年在外奔波,现在父母年老体衰,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希望工作地点离家近一点。”43岁的刘文兵,见湖北长江压力容器公司招聘主操辅助工,待遇不错,就填报了求职信息。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 一方面受家庭牵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青睐于在家门口就业。
  “今天收到的求职者简历中,约五成求职者此前在市外工作,在省外工作的也占到二成。”泽林农民工大市场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次招聘会,满足了许多人就近就业的愿望,也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和招工难问题。
  活动现场,吴城钢铁、吴都医药等20家企业提供岗位1100个,400余名求职者错峰进场与企业面对面交流,200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区乡村振兴局聚焦乡村实际和群众所需,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主意想办法。
  该局对接重点用工企业了解招工需求,积极输送岗位匹配求职人员。线下线上同步走,在湖北公共招聘网等线上平台开展专场招聘,截至目前,共开展6期线上招聘会,发布39家企业2000余条用人信息。通过线上对接、线下交流相结合,帮助2000余名求职者上岗就业。
  “现场招聘除了保障企业用工外,更重要的是解决部分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眼下,不少企业在网上招聘,部分困难群众难以通过网络、手机了解招聘信息,他们更依赖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线下招聘会。下一步,该局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线下民营企业招聘月“就业大篷车”送岗下乡活动。
  为群众办实事,更多是聚焦在一桩桩、一件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群众喜笑颜开。
  区民政局健全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点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及时发放“两项补贴”资金,让残疾人生活得有质量。
  紧扣需求为民解难,贴心服务温暖人心。鄂城区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群众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从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制定了390条“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
  区直部门对照清单,党员干部主动上门,点对点帮忙、面对面服务、逐件事抓落实,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温暖,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记者  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