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鄂黄黄联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科普大篷车活动现场分享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研发故事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日期:2024-06-17 语音:播放

  □ 周庭怿 通讯员施宏 黄彦雄

  6月13日,“武鄂黄黄四地联动 助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2024‘科普大篷车+’走进乡村中小学”活动在汉启动。

  活动现场,武鄂黄黄四市科协向四地科技馆授旗,特邀徐卫林院士科普工作室专家组成员苏子毅分享了月面国旗研发背后的故事。与会领导与学生代表参观并体验了四地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活动,欣赏了原创科普剧《月面中国红》,科学实验秀《神奇的液氮》《奇妙的压强》,舞蹈《莲米飘香》等精彩展演。

  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武鄂黄黄都市圈内科普场馆的联合协作,进一步提升武鄂黄黄都市圈青少年科学素养。

  ■ 科普情景剧

  再现嫦娥五号月面国旗研制艰辛路

  “2012年,我和团队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要缝制一面国旗在月球上展示。这面国旗要求耐受太空中的高度真空、高低温循环以及强计量紫外辐照等极端环境,这让团队成员倍感压力……”活动现场,武汉科学技术馆展演了科普剧《月面中国红》,生动还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团队,历时八年、持续攻关完成嫦娥五号月面国旗研制之路的艰辛与坚持。

  “在剧本创作之初,我们特意去武汉纺织大学拜访徐卫林院士科普工作室,听取五位团队成员讲述研发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再经过艺术加工而成。”饰演“徐卫林”的科普辅导员李登峰在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台词是“当初接到这项任务时我就表过态,这事没有经费也要干!先不谈个人荣誉,国旗是国家的权威和尊严!只要肯动脑筋、敢于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科普辅导员潘颜介绍,剧中科普了嫦娥五号月面国旗选用蚕丝作为原材料的原因及其优点。

  该科普剧的原型之一、徐卫林院士科普工作室专家组成员苏子毅也在现场观看该科普剧,全程拿起手机拍照留念,“看完很感动,曾经的实验情景、数据历历在目。科普剧对于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很有意义”。

  ■ “石头”织就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

  扛住了350℃的温差

  活动现场,苏子毅与同学们分享了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的研发故事。

  苏子毅告诉同学们,嫦娥六号月面国旗并非采用传统的丝绸或化纤材料制成,而是用既“坚硬”又与传统国旗材质“不搭边”的玄武岩构成。

  苏子毅娓娓道来:“我们在文献中发现,月球土壤里面主要成分是玄武岩。当即大胆构想,既然玄武岩在月球上大量存在,我们能否把它利用起来,做一款‘石头版’五星红旗?若是未来在月球上建设基地,也可以就地取材,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玄武岩本身具有极佳的耐高温、耐低温、抗辐射等性能,非常适合应对月球表面恶劣的环境。”

  要把玄武岩拉成“千丝线”,并构筑高牢度的颜色,成为了团队要攻克的难题。苏子毅回忆,团队先进行了理论分析,反反复复生产、设计,再生产、再设计……“这个生产过程好比‘拉拉面’。历时4年,我们最终独创出‘包芯技术’和‘转芯纺’装置,成功研制出直径仅三分之一头发丝的超细玄武岩纤维,并将其编织成高品质的织物国旗。”

  月面国旗艰辛“出炉”了,如何让它顺利登上月球顺利展示?苏子毅说,团队进行了极端高低温、冷热交变的储存实验,“高温我们用的是150℃,低温是-196℃,这样的温差范围来考证它究竟能不能耐受得住。通过长期的存储条件实验之后,确实可以扛得住”。此外,团队还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色彩构建方式,保障国旗鲜艳色泽,“在月球表面也不会褪色”。

  ■ 学生徜徉“科技蓝海”边玩边学

  机器狗成“明星”

  台上科普剧精彩纷呈,台下科普展品和教具刚摆放好,众多学生前来参观。在科普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徜徉在科普展品的“海洋”中,边玩边学,领悟科学奥秘。

  虚拟与现实、力与数学、万花筒的秘密……在武汉科学技术馆科普教具展示区,学生纷纷上前体验。一个个奇妙教具将大家带入神奇的科普世界,零距离感受科技的奥妙。

  另一边,极具科技现代感的机器狗在科普辅导员的操控下欢快地“奔跑”。银灰色的金属外壳闪烁,它的眼睛是两盏小小的LED灯,灵动而富有生气,仿佛在与我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机器狗吸引了大量学生围观拍照,“好像一条活泼快乐的真小狗!”

  笔者了解到,这是黄冈市科技馆带来的科普展品。该馆科普辅导员江秋介绍,机器狗的内部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犬类的动作,“每一个机械关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在行动时既灵活又稳定”。

  “希望未来的机器狗还能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它能够逐渐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展现出更加智能和感性化的表现。”该校学生王烨煊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