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蔡亚文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湖北芯映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灯珠,照亮了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6000平方米的透明光幕墙,成为巴黎一道耀眼的城市风景。
自2021年6月落户葛店经开区以来,在光芯屏产业链上,芯映光电“承上启下”,补齐了“芯”与“屏”中间的封装环节。这是我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光电产业为切入点,主动补链,精准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从“芯”到“屏”产业链闭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武汉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优势,积极统筹推动融圈入群,依托葛华片区、红莲湖片区、梧桐湖片区等光谷科创大走廊重要节点,不断深化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持续开展武鄂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以科技同兴助力产业同链,重点发展5G通信设备、云计算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入网注册申报181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6.5%。1至9月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7.2亿元,同比增速11.2%。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1086家,占全年目标任务109%。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8亿元,同比增长44%,完成率居全省前列。
从“书架”走上“货架”,市校合作共建成果丰硕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梧桐湖园区的精微视达医疗科技 (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微视达”)生产车间,看到外观如同一根针的共聚焦显微内镜探头,就在这样细的探头里,还含有微型显微物镜、光纤束以及其他辅料。
共聚焦显微内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内镜技术之一,分辨率可达微米级别。作为全球唯一实现该产品量产的企业,精微视达已与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以及北京友谊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全国140余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不为人知的是,就在精微视达推动共聚焦显微内镜产业化之前,这一理论成果已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前身)“躺”了6年。
2008年,精微视达的科学顾问完成了共聚焦显微内镜的理论探索,并做出实验室样机。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8岁的冯宇担任精微视达首席执行官,带领一支只有8个人的年轻初创团队承接技术转化工作。彼时,科研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对风险的低容忍,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两道坎。
再难也要坚持“全链条”自主研发,再难也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精微视达走出一条披荆斩棘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精微视达获批国内首张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注册证;2021年底,由于突破了所有的基础技术难点,产品实现量产。
“虽然我们实现了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但现在仍处于爬坡阶段。从产业化到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精微视达运营总监谭梦旖说,公司现在的市值约10亿元,未来目标是2040年达到千亿级市值。
从“书架”走上“货架”,精微视达是我市深化市校合作共建的成果。目前,我市共建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56家,联合实施科研项目超100个,研发总投入超4亿元。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深入推进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聚焦“光电+医疗健康”,累计引进孵化生命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创项目80个。
让“瞪羚”驰骋新赛道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5G、北斗导航、区块链等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应用于农业,要想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让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农机安上智慧的“芯”脏。
在华容区,当地立足农业优势,在乡村振兴大路上跑出了一只“瞪羚”,开辟了一条农业新赛道。
“我们的迪拿尔播种机销往全国,助力油菜秋冬播又快又好全面开展……”秋冬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但对于王本义来说,一年四季他都有收获。
在王本义的微信朋友圈里,各类型迪拿尔农机畅销全国,并逐步进军海外市场。显而易见,在他的带领下,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慧农机,正在不断释放现代“无人农业”魅力,这一农业类企业于2023年评为“瞪羚”企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瞪羚”企业持续涌现和有力支撑。那么,如何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
今年6月,市科技局发布2024年“赛马制”重点科技项目申报指南,鼓励企业同台竞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是我市第二次在科技项目中启用“赛马制”,首批立项的4个 “赛马制”科技项目已实施一年。
2021年,鄂州面向全国发布6个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榜单,首次探索重点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几年来,全市已连续4次发布“揭榜挂帅”榜单,助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新兴产业、推出一批创新成果。
华工法利莱公司的 “赛马制”项目背后,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武汉逸飞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发布科技需求“锂离子电池密封钉多工位智能焊接装备研究”,被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王海林副教授团队 “揭榜”,目前,项目研发出的智能焊接装备样机正在调试,即将进行小批量试运行生产……
无论“揭榜挂帅”,还是“赛马制”,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目前,我市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接近400家,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鲜活的数据,彰显了我市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的成效。今年,我市16家科技企业通过培育、推荐、大数据筛选等方式,入选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目前累计有49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瞪羚”企业,共同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