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潮涌 风起鄂州——听奋斗者解析科创发展核心“密码”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7-21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蔡亚文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的重大使命。全省“新春第一会”明确“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而科技创新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东延核心枢纽,鄂州着力在“建平台、攻技术、促转化、育主体、优生态”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承载区、科创生态样板间”。

  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10家,较“十三五”末分别翻3倍、4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55.65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全省第二。

  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创“密码”?近日,记者走访创新平台建设者、企业负责人、科研人才,一探究竟。

  谋篇布局:创新平台建设者擘画科创蓝图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鄂州以“用”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既育人才又促转化,为科创发展搭稳“四梁八柱”。

  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是鄂州布局AI领域的关键落子。院长马修军介绍,研究院以“通识、通智、通用”为理念,打造“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生态,建设人工智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今年下半年将开班授课,覆盖高校微专业、职业院校1+X证书、K12通识及社会继续教育,既培育本土人才,更吸引创新资源汇聚。

  若说莲花山研究院是“人才摇篮”,华科大鄂州工研院则是“成果转化器”。院长戴江南以“居家养老系统及照护机器人”项目为例:高校技术缺转化资源,工研院通过资金、设备、场景对接,推动项目从1.0迭代至4.0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工研院已引进孵化75个生命健康、光电信息等领域项目,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截至目前,鄂州已整合164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含31家省级),形成“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专业研究院”多层网络,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嵌合。

  勇立潮头:科技企业负责人推动集群发展

  平台筑基之外,鄂州更以产业集群为纽带,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形成“抱团发展”的强劲动能。

  围绕东湖科学城,鄂州布局葛店光电子产业园、红莲湖大数据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深度融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华工法利莱(鄂州)公司副总经理任拥军深有体会:在湖北省激光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公司与上下游企业联合研发、与高校协同创新,不仅降低成本,更实现技术突破——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3年内从“0”到“1”,5年内实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任拥军说,集群效应还体现在市场端:以集群名义参展提升品牌力,近50%上游供应商集聚葛店,供应链稳定性显著增强。

  如今,鄂州已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容百锂电等50余家企业构建新材料集群,人福药业等60余家企业组成大健康集群,华工法利莱等160余家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多元集群共同构筑产业升级的根基。

  同时,集群发展离不开供需对接。鄂州科创供应链平台通过“天网+地网”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负责人汪子炫举例,一家企业的高致密性包装材料需求,经平台对接本土科创企业与高校,最终促成合作。截至目前,平台入驻企业1638家,发布需求1140项,成功对接342个项目,让创新成果快速“变现”。

  逐梦前沿:科研人才集聚活力之城

  创新的根本在人。鄂州以政策为“引”、以服务为“壤”,让科研人才安心深耕,释放创新活力。

  湖北李时珍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芩贝止咳颗粒”项目,是2024年鄂州“揭榜制”重点科技项目,获50万元财政支持。公司科研管理部总监许攀坦言:“揭榜制”流程简、资金用得活,让团队能专注核心研发,目前该1.1类中药创新药已通过Ⅱ期临床试验,正加速推进Ⅲ期及上市。

  政策红利不止于此。从事北斗技术研究的洪勇博士,正是被鄂州“梧桐项目”等人才政策吸引:“这里能让科研理想落地。”政策助力团队引进15名硕博士,目前正推进北斗应急广播项目,将服务从固定点拓展至车辆、无人机等移动载体。

  从“333计划”到“梧桐项目”,鄂州人才政策持续迭代,已引进培育60个高层次团队。同时,通过人才交流活动促“强链补链”、完善评价体系、丰富“人才保”“人才投”等金融产品,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创新平台搭起的坚实骨架、产业集群注入的澎湃动能、人才生态厚植的肥沃土壤,共同构成了鄂州科创发展的核心“密码”。这套系统思维打通了“育人才、转成果、兴产业”全链条,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随着科创引领战略深入推进,这座活力之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为湖北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