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校团队与鄂州企业双向攻关 湖北桂花香料有了分级标准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日期:2025-11-05 语音:播放

  □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易超

  华中农业大学和鄂州企业合作,带动了湖北桂花香料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聚焦光电子信息和大健康领域打造光电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引入科研项目75项……

  鄂州市以平台共建、主体共育、成果共用、项目共谋、资源共享为抓手,深化“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鄂州”模式,推进武鄂科技同兴取得明显成效。

  ■ 武鄂联手

  带动湖北桂花香料标准化

  在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朵小小的桂花正经历一场“科技革命”。

  10月29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郑日如副教授又来到位于葛店的泛亚香料(武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亚香料)。郑日如团队与泛亚香料深度合作,联合实施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科技项目“基于植物资源的芳香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围绕桂花香料展开双向攻关:一边构建从“良种”到“良品”的天然香料加工体系,一边探索通过基因技术实现香气物质的“酵母工厂”合成,为传统香料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合作首先聚焦桂花天然香料的标准化与品质提升。郑日如团队依托其收集的120余份桂花种质资源,筛选出香气浓郁、成分优良的品种,为企业建立原料分级标准。同时,团队优化超临界萃取等绿色提取工艺,系统分析桂花精油、纯露的香气成分与功能活性,推动传统提取技术向高保真、低能耗方向升级,助力企业实现从“有香味”到“有好香味”的品质跨越。

  更具前瞻性的是,双方正携手开展桂花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基础研究。团队运用基因组、代谢组等现代分子技术,精准筛选调控关键香气成分合成的酶基因,并构建以酿酒酵母为底盘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探索在发酵罐中实现桂花香气物质的高效、标准化生产。这一技术路径有望突破桂花花期短、原料依赖性强等瓶颈,为高价值绿色生物合成香料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推动香料制造向“细胞工厂”的绿色转型迈进。

  目前,双方已合作申请并获批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建成中试生产线,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更带动了湖北桂花香料的标准化与产业化。

  ■ 校企合作

  孵化出78家高科技企业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于2016年由鄂州市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成立,是鄂州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深紫外光电器件研发”是首批入驻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初期,项目面临重资产资金投入难题,鄂州工研院为其搭建1000平方米深紫外光电器件研发平台,并提供天使基金支持,助项目产业化。而后,又再次投资建成Ⅲ-V基半导体芯片器件工艺加工与研发平台,打通产品外延—芯片—封装生产链。如今,湖北深紫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深紫外LED方案商和应用厂家,服务的客户包括格力、奥克斯、长虹、智米、小米、华为等。

  近1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聚焦光电子信息和大健康领域打造光电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汇聚了院士、国家级人才、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培养科研人才超1300人。累计引入科研项目75项,累计申报知识产权800余项,孵化出精微视达、深紫科技、微生元生物、维视医疗等高科技企业7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

  ■ 共享资源

  创新平台迈上新台阶

  “通过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平台,我们的创新平台迈上了新台阶。”鄂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鄂州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湖北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北人工智能学院挂牌成立,打造省内首个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项目验证和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研究院,已服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50所高校,汇聚了华为、百度、乐聚等36家企业。武汉拓材科技、葛店人福药业分别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围绕超高纯半导体材料、高端甾体类药物原料药获批建设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目前,鄂州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的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达到13家。

  截至目前,武汉高校院所与鄂州企业联合实施的科研项目超过100个,研发总投入超过4亿元。依托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持,落户鄂州的移动广播与信息服务产业创新研究院完成应急广播北斗卫星监管指挥平台和应急广播北斗主动发布终端两项核心产品研制,并在10余个市县完成应用落地,累计合同金额约1500万元。

  坚持以“用”为导向,按照“建天网、筑地网、搭金网、出政策”的思路,组建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鄂州专区,推动本地企业与武汉都市圈创新主体开展技术、人才、金融、场景等创新需求对接。截至今年9月,入驻企业1698家,发布需求1245项,完成供需对接363项。与长江科创服务集团、江夏实验室合作共建鄂州市生物医药“科创+人才”共享平台、湖北江夏实验室鄂州基地,平台已入驻共享设备210台套、专家人才111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