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为全市经信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余盖波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践行“五个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鄂州实践作出经信贡献、展现经信担当。
“工业是建市之基,是强市之本。”余盖波介绍,我市工业门类齐全,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34个,31个制造业大类中拥有29个,已形成光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低碳冶金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37亿元,占GDP比重34.5%。
“展望未来,工业更是兴市之源。”余盖波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同链”是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我们依托武汉都市圈建设,与武汉、黄冈、黄石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入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产业升级”是打造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学习借鉴郑州、成都发展经验,积极引进保税加工、飞机改装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临空偏好型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工业增长极;“产业集聚”是建设武汉新城鄂州片区的重要板块,我们主动对接省经信厅、武汉市经信局,成功将葛店、华容纳入武汉新城工业母机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激光装备、数控机床等新质生产力,以产兴城,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余盖波介绍,下一步,鄂州将以供应链思维、“双集中”思维、数字化思维、“两新”思维、未来产业思维,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余盖波说,我们要促进制造协同化、服务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打造供需对接、资源整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企业构建个性化需求和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合作紧密、分工明确、集成联动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供应链创新网络,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要求,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链主集中、集群向区域集中。”余盖波说,鄂州各地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一到两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余盖波表示,鄂州还将统筹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加快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制造、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企业,通过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安全、培育产业集群等方式,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保障,提高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余盖波介绍,接下来,鄂州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建材、电力、机械、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建立5个清单,做到鄂产鄂用、鄂产国用。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余盖波表示,我们要聚焦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产业。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发展智能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依托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
“未来,鄂州还将重点培育壮大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余盖波透露,在光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打造东西横向产业带,推动产业向区域、园区集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在生命健康领域,推动产业集中发展、规模壮大、融合发展;在高端装备领域,实行产业链招商,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低碳冶金领域,构建低碳冶金生态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产业数字赋能。
全媒体记者 蒋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