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总体规划》明确三大城市性质

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和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城市 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9-06 语音:播放

  本网讯(全媒体记者徐麟)昨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鄂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答记者问。

  我市于2020年5月起组织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历时近5年,于今年3月28日获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总体规划》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绘制了鄂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这既是鄂州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纲。

  本轮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鄂州市行政辖区内的国土空间159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樊口街道、古楼街道、西山街道、凤凰街道全域,以及新庙镇、燕矶镇、沙窝乡、杨叶镇、泽林镇、杜山镇部分区域,东、北面临长江,西至樊口街道,南至天平山北麓,面积212.22平方公里。

  在目标定位和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方面,《总体规划》明确了鄂州市三大城市性质,分别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和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要求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支撑武汉都市圈建设,深化武鄂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毗邻地区城市协作,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同时,《总体规划》在理清本底、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枢纽赋能、科技赋能、生态赋能、品质赋能”四大空间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打造安全韧性、集约高效、特色魅力的国土空间。

  在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方面,《总体规划》明确,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8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1.1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4.5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1.4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明确自然灾害风险、洪涝风险等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洪涝风险控制线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等管控,严守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两带三楔四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两带引领”:即强化航空都市主城区和葛华片区两大“增长极”的驱动作用,发挥红莲湖片区、梧桐湖园区、9个特色镇的多点支撑功能,推动形成横向科创——临空联动发展带、纵向生态——文创协同发展带。“三楔联通”即结合山水资源,构建东西山系——严家湖——五四湖、梁子湖——三山湖——长港、天平山——花马湖——长江三大生态绿楔,构筑生态框架,分隔城市建设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四区协同”即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打造以北部文旅休闲农业、中部优质粮食生产、东部空港现代农业、南部大湖生态农业引领的四大农业示范区,构建多层次、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在构建城镇空间格局方面,规划明确了“一主引领、一副做强,一新驱动,九镇共兴”的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即高品质打造航空都市主城区,联动老城区、临空经济区、樊口地区,做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临空服务等综合服务职能;“一副”即高标准打造葛华片区,加强与武汉的区域协同,做强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职能;“一新”即高水平打造红莲湖——梧桐湖园区,依托优良的区位和生态资源,强化科创孵化、科教研发等职能;“九镇”即建设花湖镇、临江乡、汀祖镇、碧石渡镇、太和镇、梁子镇、涂家垴镇、段店镇、蒲团乡等9个特色功能新市镇,依托山水资源和生态禀赋,强化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工业商贸和交通服务等优势功能。

  在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结构方面,通过彰显中心城区“山、水、城”融合共生的人文景观格局,突出双中心格局塑造,构建“两组团、三片区”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临空经济核心承载区和城市文化风貌展示区。“两组团”即承担综合服务功能的洋澜湖组团和燕矶组团,洋澜湖组团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疏解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空间品质;燕矶组团重点发展会展、商业办公、商贸服务、居住生活等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三片区”即承担产业服务功能的临空片区、樊口片区、鄂钢片区等3大片区,临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服务、综合保税、现代物流等功能;樊口片区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推进产城融合;鄂钢片区重点以存量发展为主,推动绿色化改造及产业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