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鄂城区在“一核两极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中的定位,鄂城区将主动作为、担当善为、奋发有为,为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贡献力量、谱写新篇。
着力筑牢高质量经济发展“压舱石”。高站位推进滨江科技新区落地。建设集青天湖科技研发、高铁站产业孵化、武汉港创新应用、月河岛人才聚集、山水文旅服务于一体的滨江科技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打造以樊口片区为龙头、牵引花湖和泽汀碧片区、辐射全域的鄂城创新轴,全力服务“葛店—华容—鄂城—临空经济区”横向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带建设。高起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城”模式,立足为武汉产业做配套、为机场发展搞服务,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积极引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航空精密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依托悦科(湖北)数据中心,着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健全区校合作新机制,强化与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合作,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标准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围绕打造“157”产业集群,推进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引进光电子、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大力推广纳税人跨区自由迁移改革成效,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项目早日落户建设、投产达效。
着力提升高品质中心城区“首位度”。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颜值。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协调推进滨江公园四期、洋澜湖湿地公园二期、樊口水生态公园建设,协同推进鄂钢智慧钢厂、西山风景区4A级景区创建,扮靓“城市客厅”“城市阳台”,坚持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多元需求,以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完善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按照“东接、南拓、西进、北控、中优”的思路,立足“对内畅通、对外联通”,谋划泽杜路、碧花线道路拓宽改造,推进武阳高速柯营出站口与武黄高速路口连接线工程,推动葛山大道、寿昌大道西延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打造火车站商圈,加快发展高端酒店、城市综合体等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掘文旅资源,依托庾亮楼、十字街、吴都古肆、文星塔等现有地标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发展夜间经济,提升城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消费的吸附力。创新城市治理,提升城市效能。健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共享+众筹”社区治理模式,精心打造“一社区一品牌”,探索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社区治理先进经验、精品模式。
着力建设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区”。聚力打造现代化农业优势品牌。做好水产、水稻、水果“三水”文章,建设武昌鱼原种繁育中心、武昌鱼高标准养殖基地和武昌鱼加工产业园;做大做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杜山基地和长港湘莲基地,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临空创汇农业示范区。全力打造美丽村镇示范样板。全域实施城乡风貌提升工程和“擦亮小城镇”行动,推动国、省干道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名镇、旅游名镇;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一红一绿”乡村旅游新业态。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后续帮扶工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在汀祖镇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谋划开展全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协同配套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着力打好高水平民生保障“服务牌”。强化兜底保障。积极落实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事业等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强化基础保障。扎实做好“双减”工作,建好用好鄂城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强化服务保障。完善镇、街办便民服务站和村、社区服务设施,推进“红色网格驿站”建设全覆盖,升级全区公共服务基础阵地,打造15分钟生活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记者 戴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