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山矶头之歌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8-28 语音:播放
生活在长江粑铺大堤刘楚贤段的人,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不知道黄柏山矶头的,这矶头貌似雄鸡之头而得名。
  矶头位于临江乡黄柏山村孙家竹林湾与段店镇三江村袁家湾大堤边交界处,碑桩号标明121.8公里。上世纪70年代初,粑铺大堤刘楚贤段的人,大多是知道黄柏山矶头的,这矶头貌似雄鸡之头,柏山闸为引进长江水解决大堤西边在受旱年月上十万人的畜饮用水和灌溉百万亩农田,使人、农、林、牧、渔极大缓解了旱情,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只要留心细看,便能揣摩出当年建闸工程人员的独具匠心。每年七八月间,虽经长江上游洪水一泻千里的拍打,由矶头脚延伸至闸口处,落差过百米,由于有红石做底板,只在闸口南北两侧才抛置了少量石头,以扼住闸口两边的泥沙下移淤塞闸口,即使长江低水位时,江水也能进闸,福泽一方百姓。
  黄柏山矶头的功劳远不止于此。上天恩赐的黄柏山矶头兀立于河岸边,大堤在这里镶边而固并向上延伸。奔流直下的江水,不得不在矶头边成半月形弯过,乖乖缓缓下行。矶头高出堤面约50米,就像一只雄鸡昂首,向着滚滚长江东逝水而歌。矶头顶呈圆形,约30平方米,在黄土层仅一厘米的山顶,居然生长着一棵高约5米的栗树,树干半边枯黄半边青绿,被金银花缠绕,树冠覆盖山顶。知情年长者告诉笔者,这棵栗树野生野长,距今约300年,旁边半坡上建有土地庙,终年香火不断,经清末民初3次重修,距今有200多年。这山边的野草心甘情愿地围着栗树生死轮回,几百年来没有人动过这里的一草一木,就连矶头附近的河滩地,分户分地,地沟相连,村民种庄稼相安无事,年年丰收。由于河道在黄柏山矶头附近变窄,河道工程技术人员测出黄柏山矶头脚已伸至江心及周围上千平方米处,在矶头向东一侧红砂石岩上,建有红灯闪烁的岸灯,在江中水下砂石岩暗处有航标小艇做水上安全标识。
  中铁大桥局的工程师们经过探测勘察和科学论证,根据矶头独特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把从武汉到黄冈的城际高速公铁两用桥引桥桥墩建在黄柏山矶头上。黄柏山矶头虽然面目全非,但可敬的黄柏山矶头将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通讯员 彭鸣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