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克华
俗话说:“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不久前,我在市博物馆里发现了两只量器——升和斗。
半个世纪前,“斗”和“升”仍是普通村民家中不可缺少的量器,它们是由五块木板做成的底、小口大的四棱台形、四条棱用卯榫连接,丝丝入扣,结实耐用,斗面对沿装有木把提手,木方上表面和斗边沿齐平。当然,这样的做法可不是随意的,这些器具大小是全国统一的,大的叫斗,小的叫升,那时也有人把升子叫斗的,不去分开,但是数量都是准确的。
每年秋收计算一年的收成,就用斗量,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但农家的粮食谷物都用斗量。缺粮户向富裕户借粮食也用斗量,升子装满了再往上堆,堆到止不住往外溢时叫尖升,装满时用手指或是筷子沿升口刮平的叫平升。
升,又叫升子,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榫做成的——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可容米1公斤。
斗,呈圆鼓状。上口小、下口大、中间凸,上口直径21厘米、下口30厘米、高30厘米,由三道铁环箍扎,口边裹着铁皮,上下两端各有4条纵向锔子,以加强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以防底部脱落。左右两侧中间偏上一点,还对称钉上了四个清代乾隆通宝铜钱,各系上一个铁环,以便双手端捧操作计量。
升和斗,既是计量粮食的量器,也是容量单位。通常1升米等于1公斤,10升为一斗,一斗即10公斤。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开始用铁制、木制的斛和升计量粮食,一直到晚清民国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富人常用“小斗出、大斗进”剥削穷人。因为简便,人们在钱粮交易中多用容量量器。
随着秤的出现,斗与升这种计量单位从法律制度上被废除,失去了它的计量功能,只用来盛放物品,木质材料也逐步被竹篾、藤条、柳条等代替。
一个简约的器具,沐浴过秦汉时光,经历过唐风宋雨,曾栖身于达官贵族,也亲热过草民百姓,可装尽天下粮食,却盛不完人间心酸,现如今它已被各种电子秤替代,成为真正的古董了。